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
摘要:学校体育身系振兴民族体质之千秋伟业,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和概述,在不断的改革进程中进行总结与思考,敏锐地觉察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此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更好发展作为参考。
从1903年体育首次进入我国学校体育以来,学校体育已在中国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这其中有着辉煌的业绩,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特别是1999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学校体育也而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跨越历史与现实的学校体育改革正在走向何方?透过学校体育发展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也敏锐地觉察到了这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体育工作者所无法回避的,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不断的总结与思考,以便使我们更好的把握未来。
关于体育教学的日标问题,对它的争论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体育教学能否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教学是以技能学习为卞还是以增强体质为卞?还是通过技能学习来增强学生的体质?这个循环、争议了多年的“怪圈’,始终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对于两难问题的解决,从逻辑上讲就是否定命题。于是出现了更高一层的日标,那就是“育人”的日标。但是,体育教学需要的是具体的日标,“育人”的日标在操作时必须具体化,于是,在确定日标时,我们不可避免地又将回到原来的“怪圈”之中。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育人”的日标似乎与教育的日标相重,这使我们很难分清体育日标的特性。
同别的学科相比较,体育教学的内容在横向上要丰富的多,而其它学科教学内容多表现为纵向上的逻辑递进。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出现,特别是针对由于日前的体育教学内容太多,学生学不会的弊端,有些学者提出只教会学生一项运动技能的观点,用这一项内容就可以满足终身体育的需要了。但也有诸多的反对者,而对庞人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宝库来讲,那是太狭小了,一个项日不可能满足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至之老年的体育运动兴趣i poi。这是一种片而的终身体育观。项日太多和项日太少都不是可行之路。因此,学者们正在探讨初中、小学的多样化教材内容和高中、人学选择特民项日的设想。
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而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促进也有赖于反复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出“练字”已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特色之一,这种相似性使得人们在确定体育教学中的有关教法时,往往不加教学化的改造而直接从运动竞技训练的方法库中抽取相应的专项练习法。但是由于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在对象、日的、时间、物质条件和组织形式等方而存在着质的区别,使得这些专项练习法并不适合用于体育教学。对此,我们如不进行必要的改造,使‘训练方法教学化”,则会使学的要求环仅仅是技能掌握,还包括学习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而的发展等阴民从练的规范,其教学的效果必受影响,自然会产生教不会、教不懂、教不悦的问题。
如果从身心一元论的角度出发,凡对身体产生影响的活动必然对其心理产生迁移性的影响。由此推论,凡是好的教材、适当的教法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没有必要“人张旗鼓”地强调心理的教育问题。实际上,这是片而的。实践证明,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心理素质的发展需要培养、锻炼,特别是心理的技能需要专门的训练。有学者研究证明,人在运动中有强烈的心理活动,很易于接受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公正和自由的理想。即使如此,良好的道德品质,协和的性格还是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通过自我才能形成,而不是仅仅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