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数学发展的特点分析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数学发展的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来中国中学数学发展的特点分析

“综合与实践”“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成为独立领域/主线且内容不断强化

01标准”之前的数学课程,虽然也强调要关注数学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与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但是没有具体内容作为载体来落实.“01标准”中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在初中阶段突出课题学习,强调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3个领域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11标准”将原来3个学段中的实践活动、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统一为综合与实践,进一步强化了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要求.

03标准”中增加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内容,要求高中阶段至少应各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但是,由于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的内容没有单独设置,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针对这种情况,“17标准”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一条主线,且在3类课程中都设置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并安排专门的课时.对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的要求也更具体、更清晰,更易落实.

综上可以看出,综合与实践、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已经成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得到应有的重视.

课程的选择性是指课程在结构、内容与目标上所提供的,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特征.课程的选择性可以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两个方面来反映.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层面来看,课程的选择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结构上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或分类别设置课程;设置弹性化的选学内容;对同一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教科书风格和内容的多样化等[10]

数学课程的编排方式,可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宏观层面是指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分科编排,即主要根据中学数学各分科内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各分科自成体系;另一种是混合编排(或称综合编排),即主要根据中学数学各分科之间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将各分科的内容混编在一起.微观层面是指各分科内容或某些知识领域内容的处理方式[10]

通过对数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所体现的选择性和内容编排方式的分析,对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和内容编排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78大纲”及其之后的教学大纲中,基本都设置了选学内容来体现选择性.在“78大纲”中设置了用“*”标记的选学内容.在“82大纲”中既分类别设置了课程,同时还设置了选学的内容.在“86大纲”中取消了分类设置课程,只设置了一些用“*”标记的选学内容.初中的“92大纲”中,设置了标注“*”的选学内容.与“92大纲”衔接的高中“96大纲”设置了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分理科、文科、实科3种水平,按类别设置;同时在必修课程中,对于立体几何内容,提供了AB两种方案供选用.在“82大纲”和“96大纲”中,对高中数学课程采用必修、选修的课程结构,并分类设置了数学课程.“01

标准”的内容没有选择性,“11标准”中设置了选学内容.“03标准”也采用了必修、选修的课程结构,并分类设置数学课程.“17标准”中的选择性更加完善.可见数学课程结构与内容的选择性,是中国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

19781982年数学教科书实行了统一编写和供应,全国使用“一套”教科书.自1983年起,初中数学教科书实行全国“一套”教科书,高中数学教科书出现“甲种本”和“乙种本”.1986年以后,教科书又恢复了全国“一套”的情况.1986年教科书实行审定制.自1988年起国家教委规划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的8套初中数学教科书,实现了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多元化,而高中数学教科书,则一直是全国统一编写和供应,一直延续到2004年.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实行教科书多样化,初中数学教科书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有9套,高中数学教科书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有6套.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多样化使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大大增强.

对于课程内容编排方式,78大纲”要求采用综合编排,“86大纲”改为分科,“92大纲”初中采用分科,“96大纲”又采用综合编排.在“01标准”之后,均采用综合编排的方式.可见中国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经历了由“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式发展.在“96大纲”之后,综合编排的方式稳定下来,综合编排的课程成为中国数学课程发展的一种趋势.

[1]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3454486487515520526528604626632645

[3]国家教委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研究组.改革·实验·研究——《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科学实验纪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1

[6]姜伯驹.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50316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10

[9]吕世虎,叶蓓蓓.19492011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发展演变的特征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5):59

[10]吕世虎.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11320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