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分析
“17标准”从素养、课程、教学、评价4方面阐述了课程理念,从“四基”“四能”“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一般素养”4个层次表述课程目标,体现了结果性与过程性要求的统一和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要求.针对“03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7标准”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作了调整和修改.例如,针对模块课程结构带来的“课程内容之间逻辑联系割裂”问题,“17标准”按照“函数”“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4条主线组织课程内容;针对“课程内容偏多学生学习负担太重”的问题,“17标准”减少了课程内容;针对“高中数学课程与初中学段衔接不够”的问题,“17标准”在必修课程中设置了预备知识,作为初高中过渡的内容;针对“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17标准”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一条主线,且在3类课程中都设置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并安排专门的课时;针对“选择性与学生未来发展联系不紧密”的问题,“17标准”分类设置了选修课程,将选修课程定位于“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17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整体把握数学课程,采用主题或单元教学的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并对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提出了建议.
与“03标准”相比,“17标准”的主要变化有: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结构,更新了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在课程标准文本的结构、内容、表述等方面有一定创新,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视野.特别是,先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提出课程实施建议的课程设计操作流程,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为今后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了范例.
总之,2011年以来,通过义务教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对数学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数学课程的性质、理念、结构、目标、内容、实施、选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课程标准文本研制与表述更加规范,数学教材的编写更加成熟,数学课程的特色更加明晰,数学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从上述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出,1978年至今的四十多年中,颁布了14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统一编写了2套中学全国通用数学教材,2套高中全国通用数学教材.自1988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实行数学教材多元化,经国家规划编写的初中数学教材有8套.2001年以来,经审查在全国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有9套,高中数学教材有6套.
为便于研究,从14个课程文件中选取了8个有代表性的文本,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们分别是:“78大纲”“86大纲”“92大纲”“96大纲”“01标准”“03标准”“11标准”“17标准”.这些文本是某个发展阶段具有起始性或转折意义的课程文件,能概括地反映出数学课程发展的主要脉络.在以下分析中,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数学教学大纲或数学课程标准文本中陈述的数学课程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学段目标、科目目标、单元目标、具体知识目标等不同层次,将这些不同层次课程目标构成的系统称之为课程目标体系[9].数学课程目标的内容基本上包括3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能力(包括基本能力、拓展能力)目标;情意(包括意识、观念、态度等)目标.不同数学教学大纲或数学课程标准文本中,对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虽然各有侧重和差异,但基本上围绕这3个方面展开.
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发展的特点
“78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陈述了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即总目标.在“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部分,分别阐述了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即学段目标.基于混编课程的要求,“78大纲”没有科目目标.“78大纲”中课程目标体系为:总目标→学段目标.
“86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陈述了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即总目标.在“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部分,按学段分别陈述了初中阶段代数、几何的教学要求,高中阶段代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要求,即采用“学段+科目”的形式表述目标,在各科目教学内容部分的每一个单元(知识块)之后,陈述对该单元的具体要求,即单元目标.所以,“86大纲”中课程目标体系为:总目标→(学段+科目)目标→单元(知识块)目标.“92大纲”“96大纲”中课程目标体系与“86大纲”相同.
“01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分为3个学段,在“课程目标”中阐述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在“内容标准”中分学段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4个领域陈述各领域目标和领域下的知识单元目标.“03标准”采用必修+选修+系列+模块的课程结构,因此在“内容标准”中对于不同模块和系列分别陈述模块或系列目标,在模块、系列目标下陈述单元(知识块)目标.所以,“01/03标准”中课程目标体系为:总目标→学段目标→知识领域(系列、模块)目标→单元(知识块)目标.
“11标准”课程目标体系与“01标准”大体相同.“17标准”按照主线设计课程内容,主线下有主题,主题下有单元,单元下有知识块,在课程目标部分陈述了课程总目标,每个主题后以学业要求的形式陈述主题目标,每个单元先陈述单元目标,再按照知识块呈现具体内容的目标.所以,“11/17标准”中课程目标体系为:总目标→学段目标→知识领域(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知识块目标.
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经过40多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由原来的“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体系,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在课程目标表述的方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如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表示程度的动词刻画目标,并清晰地界定各个动词的含义和所表示的层次.这是中国数学课程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