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要完善教育科学研究制度
摘要: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向,其研究目的旨在服务于人类的生命与实践,探索教育规律,关注现实教育问题,借鉴东西方哲学中终极存在问题,可以从价值论层面探源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价值追 求,即指向教育科学研究的终极关怀与现实反思,解释教育科学研究存在的价值意蕴,阐明人类如何在教育科学 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人的理性,促进人类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本体论;价值论
(一)着眼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及服务水平
新时代体现的是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新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研
究有不同的所指。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科技突飞猛进,同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教育领域最根本的研究科学应审时度势,瞄准世界变化局势、国家战略形势、区域发展趋势,不放松对教育基础领域的研究,加大教育研究的应用性,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研技术,结合教育研究的实证研究范式,分析阐释教育领域中特有的问题, 切实能为国家人才培养方略提供理论指导,能向社会解释国家的重大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政策的落地实施,能结合社会实践发现教育问题,并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教育科学研究最初应属于实用科学,因为它起源于对师资培训的研究[17],但实用性的特质以及当今较为重视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并不能带领教育科学研究走向康庄大道,要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社会认可度只能靠它本身质量的提升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方向、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共同决定着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贡献、价值、服务社会的水平。当今,教育部之所以出台关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不止是为教育科学研究举旗把方向,更主要的为了明确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价值取向,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能力。
事实证明,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前,教育科学研究不再是纯粹的研究兴趣使然,其研究目的也不再单单是为了知识的探究与师资培训质量的提升, 它已经将自身根植于社会土壤之中,承担起它应有的社会责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具体的实用目的而展开研究。可以说,教育科学研究本身逐渐在追求它自身的价值,科研人员本身也在转变初心,用求知进取、科研报国的决心来试图为人类、为国家做些什么,同时人类社会、国家也在呼唤教育科学研究的实用性,也在鼓励科研人员用科研创新来服务社会、改变社会。如在目前全球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清华大学举办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全球性大学工作会议,旨在发起教育科学研究合作, 携手抗疫,这即为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时代诠释。时代呼唤新的科学研究方向,科学研究应该在探究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教育规律或理论应用到实际教育发展与需求之中,树立体现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
(二)完善教育科学研究制度
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建设是“十四五”规划的核心要素,要通过制度的规范性、规制性、文化— 认知性解决体制机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对于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而言也存在许多制度上的顽瘴痼疾,最为典型的是学术评价制度、职称评审制度。一直以来,“论文”都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职称评审、学术成果奖励都唯它马首是瞻,但当权力过于集中时必然滋生腐败,因此“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究其原因还是制度上存在缺陷,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运行要遵循“适当性逻辑”,要通过强制性、规范性与有偿性发挥它的激励作用。我们不能单纯地讲一种制度的好坏与否,而是要将它放到大环境之中、放到众多制度之中来对比,人总是具有“趋利”的属性,人们总是会在相互冲突的制度中做出选择使之符合个人行为的“结果性逻辑”。为此,教育研究者必须依据教育研究中的制度困境加强教育制度的研究,促进教育科学研究制度的改革。近期在科技部“破五唯”的指导之下许多教育研究者开始研究教育评价的“破”与“立”问题,甚至有些高校也实施了具体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如西湖大学评审终身副教授开始不讲“文章篇数”而讲“贡献”[21],激励教师开展“独一无二”的研究,推动科学上的前沿探索,这充分体现教育评价制度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的突破。不单是学术评价制度、职称评审制度,但凡是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度都应该引起教育科学研究者的重视,将其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拿来探讨。
参考文献:
[1][2] 洪成文.高等教育研究如何呼唤高教实践[J].教育科学,2019,(12):3-8.
[3] 张东荪著.理性与良知——张东荪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4] 郭丽君,吴庆华.中外大学比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63- 64.
[5]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92.
[6]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疫情防控中的高校力量[EB/OL]. http://www. gzgddi.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 d=4&id=222,2020-04-0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8] 朱雪莉,宋永华等.国内外一流教育学科科研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20,(1):73-81.
[9] 新华网.第一观察:总书记为何此时考察战疫科研攻关[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3/03/c_1125653416. htm,2020-03-03.
[10] 刘献君.见证教育大国崛起,教育开放四十年[EB/OL].https://www. eol.cn/e_html/2018/40/li-uxj/,2018-12-20.
[11] 潘懋元.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期待、鼓励和鞭策[J].教育研究,2019,(11):17-18.
[12] 余小波,蒋家琼等.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担当——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访谈录[J].大学教育科学,2020,(1):4-7.
[1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14] 贝尔纳.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15] 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 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6] 林湛.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的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89.
[17] 曾荣光,叶菊艳等.教育科学的追求: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百年朝圣之旅[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1):134-172.
[18] 克里斯蒂安·约翰·施密德,格奥尔格·克卢肯.40年来德国高等教 育研究:制度与研究重点的变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4):2- 30.
[19] 冯建军.后疫情时期重构教育新常态[J].中国电化教育,2020,(9):1-6.
[20] 凤凰网.任正非访问北京大学:向上捅破天 向下扎下根[EB/OL]. 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2010281679496728.html,2020- 09-14.
[21] 上观网.施一公:西湖大学评审终身副教授,为何让教师“讲故事”? [EB/OL].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303005,20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