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言教学要重视外语教材史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陈坚林(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新时代高校语言教育政策主要反映在外语教学上,而最能体现外语教学整体面貌的就是外语教材,因此要更好地体现高校语言教育政策在教学上的延续性,就应该重视教材发展史...
陈坚林(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新时代高校语言教育政策主要反映在外语教学上,而最能体现外语教学整体面貌的就是外语教材,因此要更好地体现高校语言教育政策在教学上的延续性,就应该重视教材发展史的研究。
外语教材作为沟通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一直备受关注。2017年7月,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凸显了教材建设对于教育发展的全局性重要意义。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全面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加强教材研究,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学生的价值体系转化,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外外语教材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被看作教学研究的分支,通常以某教学方法的操作案例呈现。其内容集中于教材评估和选择或对教材编写给出可行性建议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材研究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涵盖了教材评估、改编、设计、出版、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统称为“教材发展”,重要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如何使用教材促进语言学习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国外学者对语言教材的研究多为共时性研究,涉及的领域和话题较为分散,个性的讨论多于共性的分析,缺乏学术史维度上的收集及整理,不能适应外语教材持续发展和深入研究的客观需要。我国教育界历来重视教材建设和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外语教材的研究多是历时性研究,重视对外语教材发展的总结和展望,如胡壮麟《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1期)解读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深远影响,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在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4代大学英语教材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第五代大学英语教材”的构想;王进军、冯增俊《国际外语教材发展的演进特征及其走向探索》(《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黄建滨、于书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回顾与思考》(《外语界》2009年第6期),陈珍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演进轨迹》(《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柳华妮《国内英语教材发展150年:回顾与启示》(《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以及杨港、陈坚林《2000年以来高校英语教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2期)相继对外语教材(尤其是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史和研究状况进行了描述和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外语教材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等内容,但多数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学理分析和史料支撑,故而研究的系统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