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7期目录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中考英语话题复习教学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林宁(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福建,漳州363000)摘要:为优化中考英语第一轮话题复习的效果,解决学用分离,教、学、评分离等问题,提高学生复习积极性,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构建话题复习教学模式...
林宁

(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为优化中考英语一轮话题复习效果,解决学用分离,教、学、评分离问题,提高学生复习积极性,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构建话题复习教学模式,并以具体课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中考英语;话题复习

1、引言

中考英语一轮复习既是对初中三年所学内容的回顾,也是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加工和扩展。与按教材顺序复习的传统模式相比,按话题整合的复习模式以其新颖性、关联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师生的欢迎。然而不少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仅将与话题相关的语言知识进行重组和罗列,并未深入梳理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挖掘主题意义,导致课堂缺乏流畅度,本质上仍是传统的复习模式;从学生的“学”来看,碎片化语言知识的堆砌给学生增加记忆的负担,“蜻蜓点水”式的语言技能训练未能关注到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对学生的产出缺乏针对性评价也是当前话题复习存在的突出问题。

2、基于POA的话题复习教学模式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下文简称POA)倡导的“学习中心说”主张一切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促成有效学习,关注学生学到什么;“学用一体说”则提出解决“学用分离”这一根本问题的方案,即将产出作为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驱动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评一体化的“驱动-促成-评价”流程中达成产出目标[1]。POA为当前的中考一轮话题复习提供了思路,基于POA理论笔者尝试构建以下话题复习教学模式。

2.1基于话题构思产出任务

《课标》明确提出应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认为语言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授,

而应该让语言应用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话题复习课时摒弃知识灌输的执念,将复习目标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反复琢磨主题单元找到切入点,设计具有真实交际意义的任务。在学生发现输出与输入的信息差后,学习动机和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能取得更佳的复习效果。

2.2基于任务整合材料,构建话题知识网络

复习课的目的是查缺补漏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将同话题语篇和知识进行梳理巩固?笔者认为可遵循语言学家Grant提出的关于教材处理的LARA原则,即基于任务对教材进行删减、修补、替代和补充[3]。以牛津深圳版英语教材为例,涉及环保话题的包括7AUnit3Theearth7BUnit4Savethetrees8BUnit5Savetheendangeredanimals\9BUnit3Theenvironment共四个单元6篇文本。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你将参加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大会,并作为“地球大使”在会上发言并提出倡议。根据problem-solution的逻辑关系将文本按Therelationshipsbetweenmanandearth-Theproblemstheearthisfacing-Thesolutionsmanshouldtake梳理文本,构建知识网络。语言知识则可运用联想法,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忆归纳,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直观化,从而构建出完整的话题知识体系。

2.3设计教学活动,搭建语言支架

为达成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在明确任务和主线后,可将产出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并融入到听、说、读、看、写等教学活动中。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应循序渐进,涉及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的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此外还应以学生为中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复习中用、在用中复习。

2.3完成产出,评价反馈

针对每个产出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方式,让课堂评价伴随课堂活动贯穿全程,达到教评统一,以评助教,以评促学。

3、POA下的话题复习教学模式课例

笔者以福建省初中英语毕业班教学研讨会上的一节话题复习课为例进行说明。本节课复习的话题为科普知识与发明,涵盖仁爱英语教材8AUnit4Topic3TheInternetmakestheworldsmaller9AUnit4AmazingscienceTopic1Topic3,计2课时。

3.1构思产出任务

教材文本涉及过去的发明、当代的发明以及对未来科技的畅想,为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笔者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如下产出任务:中国科技馆需要招募10名志愿讲解员,我们班有幸可以参选,选拔内容是用英语介绍或谈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明。相对真实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同时发现储备不足,这就形成了任务驱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本节课复习。

3.2整合材料设计教学活动

明确产出任务后,学生需为选拔做准备,笔者以参观科技博物馆三个展馆Aboutthepast-aboutthepresent-Aboutthefuture为主线,分解出3个产出小任务:作为讲解员做一个关于“TheMostImportantInvention”的演讲、以“IfWeHaveNoComputers”为题发言和介绍未来科技产品。为促成以上任务的达成,笔者设计了包括听、说、读、看、写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复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活动中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3教学环节

任务1:主题演讲

活动一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先自己回顾关于过去发明物的单词,教师再呈现图片复现单词,引导学生分类梳理所学词汇。作为讲解员,需明确如何介绍一项发明,因此活动二借助思维导图复习9AU4T1的关于发明物材质、用途、发明者等表达,同时为后面的听力活动做准备。活动三整合9AU4T1SA、SB的文本,设计成中考听力题型,旨在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在听力中复习重点词汇和句型。活动四重复利用听力文本,两人一组,一个同学扮演讲解员,另一个扮演参观者,对听力中涉及的发明进行问答。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从词到句的输出,巩固目标语言。有了上述活动的语言积累,学生在完成“TheMostImportantInvention”的语篇输出任务中水到渠成。

任务2:主题发言

教材有4个文本涉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笔者以此为线索展开“现代展馆”的参观复习。活动五以图片的形式复习现代发明物和电脑部件相关词汇,引出Internet话题。活动六紧接着复习8AU4T3以及9AU4T3相关短语,以思维导图和汉译英的形式进行操练,并按Internet的优缺点将之分类,形成词块意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活动七首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跟读8AU4T3SCTheInternet9AU4T3SCTheImportanceofComputers两篇课文时关注关于电脑优缺点的观点阐述,随后学生分组就“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普及究竟是好是坏”进行辩论。活动中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参与辩论,程度较好的学生则可自由发表观点,根据课堂生成教师构建写作框架。口头输出铺垫后,学生需作为讲解员,以“IfWeHaveNoComputers”为题写一篇发言稿,评价环节教师提供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

任务3:介绍未来科技产品

与话题相关的核心词汇以及将来时被动语态是本部分重点,因此在参观“未来展馆”中,笔者首先以小组接力限时造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用将来时被动语态表述Ifyouhavearobot,whatwillbedone?该活动是既对9AU4T3SD文本的复习和延伸,也可拓展学生思维。活动九进入中考题型训练,呈现与话题Whatwillthefuturebelike?相关的短文填词、情景交际、看图写话和5选5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自牛津上海版英语9BUnit2Lifeinthefuture的一篇课文,文章分别介绍了2040年一个购物网站中三款热销产品,并分别引用顾客的评价来反映这些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笔者截取其中顾客的评价作为选项,让学生阅读文章后进行匹配还原,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题型训练中提高语言技能。产出环节学生可基于文本向参观者介绍一项未来科技产品,包括产品外观用途,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对产品的期望,以此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

4、结语

实践证明,运用POA指导中考一轮话题复习可解决学用分离,教、学、评分离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复习主动性。在基于POA的话题复习中,教师的脚手架作用尤为明显,教师需要基于话题巧妙构思产出任务,整合教学材料,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的活动,因此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笔者对该理论在话题复习课中的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希望能为优化中考英语一轮复习提供可借鉴模式。教学相长,正如该理论所倡导的一样,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定能驱动自身不断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升一个高度。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建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49-556.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

[3]Harmer,J.HowtoTeachEnglish[M].London:PearsonEducationLimited2007111.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