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运用的“一”与”多”——周亚菁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要:教学案例的形式与数量如何在“一”与“多”之间选择?根据什么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本文将从教学案例多样性、课程标准变化、教材变化三个角度为切入点,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运用的“...
摘要:教学案例的形式与数量如何在“一”与“多”之间选择?根据什么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本文将从教学案例多样性、课程标准变化、教材变化三个角度为切入点,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运用的“一”与”多”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处理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运用的原则:教学目标的首要性、教学逻辑的贯穿性、案例形式的多样性、案例数量的灵活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课程标准;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时代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加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合理运用教学案例对于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案例的形式与数量如何在“一”与“多”之间选择?根据什么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本文将从教学案例多样性、课程标准变化、教材变化三个角度为切入点,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运用的“一”与”多”进行分析。1、教学案例的的概念与分类教学案例指的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为达成教学目标,经过教师的加工和整理所呈现的教学资源。教学案例按内容可分为:典型故事、说人叙事、时政要闻、政策法规、实物场景、统计数据、事理分析、概念理论、思辨哲理、逻辑推演、名人名言等;按形式可分为:为文字、图像、图表、图形、图示、声音、视频、动画、实物、人力资源等;依据性质可分为自然的和社会的资源;按来源可分为校内和校外的或者教材内和教材外。从这一概念与分类来看,教学案例本身就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案例的运用中,一方面需要发挥教学案例的多样性特点,使其成为优势,在内容与形式上丰富课堂教学,以适应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时代性与理论性,同时适应初中学生形象性思维像抽象性思维过渡的特点。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发挥教师的整合能力,让教学案例以合适的方式呈现。2、课程标准变化对教学案例运用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前遵循的课程标准为2011版本,分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四个主题模块。有学者认为这一版本的课程标准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建构的基础,以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为新课程的追求,以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为基本原则,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三维目标、回归生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的理念。而2017年颁布/2019年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则突出强调了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四个核心素养,体现了时代性与整合性,初中课程标准虽尚未修改,但考虑到学科一致性与教育的延续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中也应该在以2011版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前提下,兼顾核心素养这一新时代的教育思路与教育要求。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整合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靠拢,案例运用中尤其要凸显内容的整合思维,能在教学案例中找到一个核心主题与目标点。3、教材变化对教学案例运用的要求2016年4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修改后的课程名称更加完成地概括了心理、道德、法治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伴随着课程名称的修改,教材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有学者认为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具有站位高、格局大、选材活、内容实的特点,对教法提出了有趣、有触、有辨、有为的要求,而达到这些要求,就更加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案例。从教材内容来看,道德与法治按照单元、课、框的层级进行编写,每一框中正文穿插在“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中,教材中的教学案例选取的方向突出了弱化知识目标、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目标的特点。这样的编排一方面要求教学案例运用与内容特点保持一致,强化案例的生活化与思辨性,提出了“活用”的要求,以对学生不同感官、不同思维层次的刺激点为抓手,实现案例运用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更加关注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让“活用”不至于像“脱缰野马”,做到“活而有序”,呈现一以贯之的逻辑性。4、教学案例运用的“一”与”多”结合教学案例本身的定义与特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变化,对于教学案例运用的“一”与“多”首先要把握以下原则:第一,教学目标的首要性。不论以何种方式呈现教学案例,教学案例都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将靠近核心素养的、整合的三维目标作为核心点作为选取、运用案例的依据;第二,教学逻辑的贯穿性,将教学逻辑作为穿插教学案例的线条,从始至终保持教学案例与教学逻辑的相一致;第三,案例形式的多样性,将实物、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运用到案例呈现形式之中,多种形式刺激学生记忆点,增加课堂效率;第四,案例数量的灵活性。在已有研究中,有学者支持“一例到底”,认为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性把握所学知识,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但“一例到底”的教学案例运用方式并不适合于所有课堂。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可分为总分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类的教学内容以“一例到底”的形式开展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用横向与纵向结合的多个教学案例,能够更加清楚明了地进行教学。总而言之,教学案例的运用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更加有效地服务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参考文献:[1]陆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19(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