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单元教学目标设计路径探析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焦虹成都高新新华学校,610041摘要: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当下的教育理念,统编语文教材也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应运而生,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组成的双线组元单元结构是这套教材的创新设计。面对教...
焦虹成都高新新华学校,610041摘要: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当下的教育理念,统编语文教材也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应运而生,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组成的双线组元单元结构是这套教材的创新设计。面对教材的改革,教师的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统编教材为单元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以学情和教材为主要依据,本文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思路举隅。关键词:统编;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是指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聚焦单元目标,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统筹、设计相关教学内容、作业内容、评价内容、学习资源并保持这些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开展连续课时、循序渐进的教学。进行单元教学的首要之举是设计科学、适切的单元教学目标。因为单元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科单元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受年级目标与学情差异的影响,它在教学目标层级中具有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作用。单元教学目标即是对课程标准中目标与内容的分解细化,又是设计课时目标的依据。1、课程标准下的年级目标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后文简称为课标)在学段与目标这一板块中对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初中七~九年级作为第四学段,课标在“阅读”方面具体提出十二条要求。这十二条要求中,又存在着补充和杂糅的关系,教师要做的就是从课标里一些杂糅、综合的表达与描述中提炼出可用的信息来指导我们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笔者就课标中给出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如下表(表1):表1课程标准下的年级目标解读分类课标要求条目备注
现代文知识概念类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指向表达方式这一具体知识概念。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指向文学样式这一具体知识概念。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指向词汇、语法知识、修辞方法、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这一类知识概念。能力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检测的学生能力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方法类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指向学习的方法古诗文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指向古诗文
课外阅读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指向课外阅读通过对课标第四学段提出的课程目标与要求进行分类,教师便可以对课标要求有更清晰的解读。基于此将课标的要求下放到教材的每个单元中,再按照单元中给出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不同领域进行分类,根据单元内课文文体进行内容上的分解,实现从课标的概括性的要求到单元教学目标具体性的表述。2、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有了课程标准的导向,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时还要依据学生学情、教材和教师的教学经验。就学情而言,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时要思考每一目标达到的学习水平是否与本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相符;就教材而言,教师可以以单元导读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为抓手,以练习系统为检测单元教学目标的工具,当然,有经验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对于自己学生的难易情况,从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单元教学目标在设计好之后,一定具备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思考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是符合这三个功能。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到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文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单元教学目标是向下传递的;课时目标是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支撑(图2)。(一)学生学情分析面对学生不同的学情,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分层性,既要达到学生学习的基本起点,又要让部分学生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1、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教学目标的起点。1956年,本杰明·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中提出思维有六种级别,从底层到顶层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这也是很著名的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基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将学生认知学习水平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知道(A)、理解(B)、应用(C)、综合(D),并且绘制成学生认知水平维度表(表2)。表2学生认知水平维度表认知水平基本含义
知道(A)识别或记住有关汉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语言规范;积累语言材料。
理解(B)感知或领会语文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语境,对语言材料进行剖析,明确各部分的含义,及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特征。
应用(C)应用已习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解决简单的语文问题,形成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综合(D)综合运用知识与经验,解决复杂的语文问题,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七年级上期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在“品味语言之美,理解思想情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同时在阅读方面也学习朗读与默读。因此,对于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其认知水平在不断的螺旋上升,理解(B)和应用(C)居多,少数优生能够达到综合(D)。本文所选的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方式为精读,而精读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朗读与默读这两种阅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除此之外,这一单元要学生学习的“细节描写”这一描写方式也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语言、动作、神态……其他描写方式的基础上展开的。这就可以看出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也是按照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而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时,切不可将目标过于拔高,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可始终停留在知道(A)和理解(B)层级,使学生语文素养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本文中后文给出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仅是基于大部分学生学情而定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进行适当的分层调整。2、学生行为条件教师明确学生学情后,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便是学生要通过哪些行为学习哪些知识,达到何种水平?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学生学习条件。笔者在前文提到过,教学目标一定是可测量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行为是否可以操作?学生在学习后是否能够检测?基于此,撰写教学目标时选择的行为动词显得尤为关键。如某教师将教学目标设计为“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这一目标便是不可取的,因为“树立高尚理想”并不是一节语文课就能完成的目标,同时也不具备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针对不同的认知水平,出台了一版常用的行为动词样例(表3)。表3认知水平与行为动词对照样表认知水平常用行为动词举例
知道(A)认读、认识、了解、说出、复述、背诵、辨认、识别、列举、积累、熟悉
理解(B)感受、体验、领会、比较、质疑、剖析、概括、归纳、演绎、梳理、推断、解释
应用(C)说明、判断、选择、反思、撰写
综合(D)设计、探究、评价、整合、建构
上表极大的规范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的表述,使教学目标的对象、行为、条件、标准更加清晰具体。(二)教材单元解读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单元组织的原则是“以主题聚合,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培养一般语文能力。”其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群星闪耀”为主题,将《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和《孙权劝学》四篇文本编入教材。其中《回忆鲁迅先生》为自读课文,其他三篇为教读课文。1.单元导语解读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语包含了编者意图,同时单元导语的要求对本单元的教学具有普适性。因此教师对单元导语提炼出来的内容可以直接作为单元教学目标使用。单元导语通常分为两段,两个段落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统编教材本单元的学习材料在结构化的特征。第一段围绕着本单元选材的角度,第二段编者想传达的思想是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的哪种语文能力。笔者对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进行梳理,得出以下结论(表4)。表4七下第一单元单元目标梳理图单元导语内容编者意图提炼出的单元教学目标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本单元选材的角度
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本单元选材的意义
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本单元学法的指导1.通览全篇,整理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的思路。3.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揣摩其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本单元教法的指导4.抓住典型细节,概括人物特点,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上表梳理的单元教学目标,教师们可以看到单元导语中能够提炼出的教学目标指向并没有明确的指向第四课《孙权劝学》中关于文言知识的教学。这里教师们应当注意到,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从课文的共性中提炼出来的,同时单元教学目标应当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要目标要涵盖每一课的内容,但是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有文本个性之处所以其并不是全部涵盖,次要目标可能是某个学段或者某个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在主要目标之下教师要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的某种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均为多件事写人的文章,这类文章的教学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提炼阅读路径,即理清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一共性必然要在单元教学目标的主要目标中落实,同时也要在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中体现。综上,笔者将第一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如下(表5):表5第一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编号内容
D01通览全篇,理解文章内容。
D02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揣摩其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D03抓住典型细节,概括人物特点,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D04理清文章思路。
次要目标D05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句式。
D06积累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2.课文目标对照笔者在前文中提到,单元教学目标具有向下传递的特性。换言之,单元中的每篇课文的课文目标都应该能够向上支撑单元目标。当然,有些课文需要安排一个课时,有些课文需要安排两个课时,这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笔者就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文教学目标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如表6。表6第一单元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对照表篇目课时课文教学目标对应单元教学目标
《邓稼先》2课时第一课时1.梳理文章前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奉献精神。DO1D032.把握文中评价性语句的内涵,分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D02第二课时1.分析全文六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中国历史上的永恒价值,在于拥有最高的奉献精神、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中国男儿志向。D03D042.分析本文选材的独特视角,理解作者在记述友人生平和业绩过程中流露出的文化眼光、历史视野和全球胸襟。D033.积累积累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D06《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2课时第一课时1.梳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理解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品质。D01D032.抓住文中对闻一多先生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D03第二课时1.梳理闻一多先生作为民主战士时表现出的“说”和“做”与作为学者时的不同,概括闻一多先生的性格特点及品质。D03D042.把握文中的诗意化的语言,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