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7期目录
三维语法视角下初中英语教材语法板块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冯雨卓(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200062)摘要:英语教材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载体,然而,实际教学中,语法教学内容与教材不一致的现象常发生。因此,本研究以Freeman的三维语法观为理论基础,对牛津译林...
冯雨卓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英语教材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载体,然而,实际教学中,语法教学内容与教材不一致的现象常发生。因此,本研究以Freeman的三维语法观为理论基础,对牛津译林版教材中的语法呈现和语法练习两个板块,从深度(三维语法观、难易梯度)和广度(涉及面、复现程度、多样性)切入分析。研究发现,在语法呈现板块,该教材体现了传统语法观和演绎法;语法项目呈现全面,复现合理;编排由易到难,但重形式,轻用法,且部分语法呈现板块三维比例失衡。在语法练习板块,题量适当,三维比例轻微失衡;部分语法练习侧重维度与语法呈现不符;习题类型单一,缺少个性化,因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三维语法理论初中英语教材

1、引言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1]。目前,江苏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是《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该教材2013年通过教育部审定,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内容和要求转化、落实在了教材编写中,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全套书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路编排,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英语。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教材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语法教学中尤为常见。一线教师多年依据年级组编写的语法教参,来指导学生语法学习。实证研究也多次表明,教材语法部分的编排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如朱芝谊(2016)通过对两所初级中学4个年级英语组组长的访谈,得出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教材语法板块过于侧重形式维度,不利于语法学习[2]。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语法板块的研究,客观地评价该教材语法板块的编排,为教材语法板块的编写提出有效建议。

2、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共6册书,每册书由2个module构成,每个module基本上由4个单元构成,话题丰富多样,涵盖课标规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语境。

研究问题为:(1)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语法呈现”板块的语法项目覆盖情况如何?三维分布有何特征?编写原理是什么?(2)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语法练习”板块的三维分布有何特征?练习的数量和题型的多样性是否合适?

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Freeman的“三维语法”理论为理论基础[3],对教材中的“语法呈现”和“语法练习”两个板块,从深度(三维语法观、难易梯度)和广度(涉及面、复现程度、多样性)两个方面切入,最终对该教材的语法板块形成较为全面、科学的评价。

结合Freeman的三维语法观,本文针对“语法呈现”部分的三维分析框架为:(1)侧重形式维度的语法呈现:①直观地呈现语法结构,如用粗体、表格等形式突出其形式特征;②伴有元语言解释。(2)侧重意义维度的语法呈现:①解释该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思或者语法功能;②解释语法项目与句子内其他成分的意义关系;③脱离语境。(3)侧重用法维度的语法呈现:①强调适用该语法项目的语境;②强调运用该语法项目想要达到的交际或语篇目的;③把该语法项目和与之意思相近的多个结构区分开来。需补充说明的是,很多已有研究并不分析“语法呈现”的侧重维度,而是统计“语法呈现”中涉及的维度,其结果往往是一个语法点中三维都涉及了,因为三维语法观中的三个子系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因此,本研究统计语法呈现的侧重维度。

结合Freeman的三维语法观,本文针对“语法练习”的三维分析框架为:(1)侧重形式维度的语法练习:①指令语中经常强调“correctforms”;②有标准答案;③做题时会涉及意义,但最终目的是频繁操练正确的语法形式。(2)侧重意义维度的语法练习:①答案以意义的恰当表达为标准,形式不是练习重点;②做题时需要把形式和基本含义联系起来。(3)侧重用法维度的语法练习:①指令语中会设置语境,对语法形式没有明确要求;②做题时考察学生在一定语境下,对语法的选择及运用能力。

3、对语法呈现板块的分析

3.1对语法项目覆盖情况的分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义务教育9年级结束后应达到五级标准,而五级的语法要求之一是“理解附录‘语法项目表’中所列语法项目并能在特定语境中使用”。本研究将教材中涉及的语法项目与课标的语法项目表一一对照,发现该教材几乎涵盖了所有课标规定的语法项目未覆盖的语法项目只有3个,分别是“专有名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和“动词短语”,动词短语和专有名词的类型丰富多样,适合在课文学习中累积,因此不必单独列在语法板块介绍。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是学生学习语法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在写作或口语会用错及物和不及物动词,因此可以考虑将其放进语法板块。研究还发现,除了课标中规定的语法项目,牛津译林版教材还增加了“Givingsuggestions”,“Usingenoughto”,“Usingtoo…to”,“Itis+adj+to/for/of…”的语法介绍,这些都是在日常交际中的高频使用句型,且为学习重难点,值得借鉴。

此外,该教材在重点语法的复现上编排得很好。在语法学习过程中,循环复习很有必要。Nunan(2007,p.37)认为,学习者不能一次就掌握语法项,因此为帮助学习者逐渐扩充语法知识,需要定期强化重点语法点。表1是该教材中重点语法项目的复现频率,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阶段的重难点语法知识在这套教材中都多次出现,且每次呈现都有侧重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以一般过去时为例,整套书共出现4次。七年级下册U5中,强调其用法,关注动词过去式的规则、不规则变位;在七年级下册U6中,关注其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形式表达;在八年级下册U3中,关注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在九年级下册U2中,关注其与“过去进行时”的区别。可以说一般过去时的学习,横跨三个年级,逐渐深入,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掌握其用法。

表1重点语法项目的复现次数

语法项目

二级分类

涉及次数

代词

(5)不定代词

2

介词和介词短语

2

动词

(1)动词的基本形式

4

(5)情态动词

4

(6)时态-现在进行时

2

时态-一般现在时

3

时态-一般过去时

4

时态-过去进行时

2

时态-现在完成时

4

(7)被动语态

2

(8)非谓语动词

4

主从复合句

(1)宾语从句

4

(2)状语从句

7

(3)定语从句

2

3.2对语法项目三维分布的分析

基于本文的语法项目侧重维度评判标准,本研究对教材中“语法呈现”部分的三维分布进行了统计,整套教材共计82个语法项目,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见教材重视对语法形式的介绍,侧重形式维度的语法呈现最多(62%);侧重用法维度的语法呈现次之(18%);而侧重意义维度的语法呈现最少(18%)。除了对整套教材的统计,本研究还针对各年级语法呈现部分的三维占比作了统计分析,如下图2所示:

通过观察图2,可以看出侧重“形式”的语法呈现一直占比最高,但是随着年级的上升,占比逐渐下降。说明该教材虽然高度重视语法形式,但随着学习英语的深入,也逐渐降低了对“形式”的关注。此外,侧重“用法”的语法呈现在6册书中占比总体上是逐渐升高的,最后在九年级下册中,达到了最高值(50%)。在语法的三维度中,结合社会语境的用法往往是最难的,该教材侧重“用法”的呈现逐渐增多,说明了在教材编排难易程度上,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最后,侧重“意义”的语法呈现在6册书中的占比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按照语法三维度的难度来看,关注语法的“意义”应随着学习的深入转移到关注“用法”上。仔细观察图5.2,我们可以发现主要问题出现在九年级上册书中。在该册书中,侧重“意义”的语法呈现占44.4%,而侧重“用法”的语法呈现只占5.56%。仔细研读该册书,本研究发现了其在编写上的不足之处:缺少对语法项目“用法”的深入挖掘,忽视语境的重要性,语法呈现多停留在形式和意义层面的介绍。

如在九年级上册Unit4的Grammar中,对“AUsingbefore,after,whenandwhile”的呈现如图3所示。该语法呈现介绍了before,after,when和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首先介绍了形式,其次介绍了这四个词脱离语境的意义,“Beforemeans……,Aftermeans……”。而九年级上的学生,大部分已经理解单词的基本意思,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不需要重复讲解意义,应更加关注它们用法上的区别,比如when和while的区别。

而目前这样关注“意义”的编排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也给老师带来了备课上的挑战。在学生方面,缺乏语境的介绍,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知如何去迁移所学知识,更不会得体的使用该语法。教师方面,由于课本内容比较浅显,需要从其他地方寻找适合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备课更具挑战性。此外,在九年级上册的其他单元,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在此不赘述。

3.3对语法项目编写原理的分析

3.3.1语法观

英语语法流派主要包括传统语法、转换语法和功能语法流派等。本套教材种遵循的是传统语法观点。如该套教材在八年级上册的U7中,介绍了基本的句子类型,强调主、谓、宾、状等基本句子成分,属于传统语法观中,研究语言中的不同词类,以及这些词类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

此外,本套教材中,侧重形式维度的“语法呈现”占比62%,说明该套教材认可“语法是一套规则”的传统语法观点,比如书中不断重复陈述句、疑问句和否定句的构成规则。但是,这样缺乏情境的规则呈现容易让学生形成“语法就是指语言形式正确”的错误观点,没有把语法看成一项动态技能。因此,该套教材所体现的语法观教单一,不利于学生习得语法技能。

3.3.2语法教学观

语法教学有两种基本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deductiveapproach)教学中,教师展示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则做练习。归纳法(inductiveapproach)教学中,教师展示语言实例,学生凭直觉理解该规则。事实上,两种方法并不相互排斥,近年来,这两种方法的普及程度交替更迭。

本套教材种,语法呈现的方式属于演绎法,即先呈现规则,然后进行练习。从七年级上到九年级上都是如此。根据Thornbury(2000)对演绎法的分析,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刚上课就解释语法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感到沮丧,他们可能缺乏元语言知识或不能理解相关概念。(2)语法解释易造成以教师为主导、知识灌输型课堂。(3)语法讲解不如其他呈现方式,如示范表演那样易于记忆。(4)这种方法诱发错误观点,认为语言学习只是了解各种规则[4]。此外,Thornbury(2000)还指出,虽然归纳法的主要缺点是学生需要花更长的时间理解,而且学生总结出的语法规则会存在错误,但是归纳法学习还是比演绎法学习更加有效,因为它不是直接呈现规则,而是要求学生对语言进行深度加工处理[5]

因此,本文认为该教材的语法教学观过于单一,可以在语法呈现时融合演绎法和归纳法。具体融合方式为:在低年级,多用归纳法。因为初学者的语法意识一般不强,他们的语言能力不能理解很多元语言概念,枯燥的语法规则解释反而会扼杀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到了高年级,可以使用演绎法,节省学习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运用上。

4、对“语法练习”板块的分析

4.1对语法练习三维分布的分析

根据本文的语法练习侧重维度评判标准,对教材中语法练习部分的三维分布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总的来说,该套教材“语法练习”部分的三维分布轻微失衡。其中,侧重“意义”的语法练习题最多(占41%);侧重“形式”的练习次之(34%);侧重“用法”的语法练习题相对最少(25%)。

本研究还针对各年级语法习题部分的三维占比变化作了统计,如下图5所示,从图中可见:侧重形式的语法练习占比大致上逐年下降,由七年级上的52.94%下降到九年级下册的7.69%。符合教材由易到难的编排顺序。

此外,侧重意义的练习题大致上逐年增长,由七年级上的29.41%,最终增加到了九年级下册的61.54%。但是,对比图2“语法呈现”部分三维占比趋势图,可发现一个问题:在九年级下册中,关注“用法”的语法呈现占比50%,可在练习题板块,关注“用法”的练习题只有7.69%,而关注意义的语法题反而占了61.54%。仔细研读后,本研究发现九年级下册课本存在语法呈现和语法练习侧重维度不匹配的情况。比如在9年级下册U1中,语法呈现介绍了it作为非人称代词的用法,但是在习题部分,设置了句型转换的练习题。练习并没有关注it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而是生硬地让学生完成句型转换,这样的练习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真实语境中,如会让学生误以为“Todayis22February.”在用法上完全等于“Itis22February.”。改进建议为:这部分语法练习可以换成口语练习,比如播报天气预报,其中可以涉及用it介绍时间、日期、天气等。

4.2对语法练习题型的分析

除了关注练习题的语法三维角度,本研究还关注练习题的题型分布。在该教材中,语法题的题型主要有7种,涉及单词、句法和语篇层面,这七种题型在整套教材中的数量统计结果如图6所示:

根据图6可知,题型1“写/读出语法结构”关注单词层面,题型7“短文填空”关注语篇层面,其余题型关注句法层面。句法层面的练习最多(60题),语篇层面次之(45篇),单词层面最少(6题)。

Nunan(2007)提出了适合语法教学的练习类型,可用来检验本教材题型的丰富性:(1)填空;(2)完型填空;(3)单词重组;(4)会话重组;(5)完成句子;(6)改错;(7)阅读理解题;(8)操练;(9)调查;(10)信息沟;(11)语法听写或整体听写;(12)游戏;(13)语法表[6]

本教材的题型涉及了1,2,3,4,5和13,比较单一,都是传统的常见题型,并且每个单元种的语法题型设置都比较相似,比如最后一题基本上都是短文填空,这样固定题型的语法练习会使学习比较枯燥无聊。其中,6-12的练习题型本教材没有涉及,因此可以考虑增加不同题型的设置。尤其是“操练”,本册书中在语法板块没有涉及任何的口语活动,但实际上语法分口语和书面的语法。近年来,语言学家已经开始研究口语本身,而且口语有着与书面语不尽相同的规则。当然,操练语法本身,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语法运用到实践中去。Nunan(2007)认为,加入交际或半交际元素“伪装”起来的操练是逐渐掌握新结构、提高口语水平必不可少的方式[7]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该套教材的语法练习缺少个性化设计,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语言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表达我们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个性话的任务鼓励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和见解,让学生有表达的愿望。但是,该套教材的练习题一般都是从虚拟角色的需求出发,例如,以九年级上册Unit6习题举例:(1)A1:Millieisthinkingaboutherself,herfriendsandTVprogrammes.Helpher……(2)A2:Milliewatchedadocumentaryaboutanimals.HelpMillieanswer…...该练习题以虚拟人物的角度出发,缺乏真实的语境,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建议该教材增加个性化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在不同的语境下选择合适语法的能力。如加入“调查”等任务,强化目标语言使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还锻炼了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参与真实的信息交换。

5、总结

本研究以Freeman的“三维语法”理论为基础,对教材中的“语法呈现”和“语法练习”板块,从深度(三维语法观、难易梯度)和广度(涉及面、复现程度、多样性)两个方面切入,进行了具体分析,在“语法呈现”板块得出如下结论:(1)该教材体现了传统语法观和演绎法。(2)该教材语法项目呈现全面,几乎涵盖了所有课标规定的语法项目。(3)该教材层层递进地复现了重点语法。(4)该教材在语法呈现上,重“形式”,轻“用法”。(5)教材在编排上,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6)该套教材的九年级上册在语法呈现板块,三维比例失衡严重。

此外,本研究在“语法练习”板块得出如下结论:(1)该套教材语法练习题量适当,三维比例轻微失衡(2)该套教材九年级下册的语法练习侧重维度,与语法呈现不匹配。(3)该套教材练习题型单一,缺少个性化的情境性练习。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对该教材在语法呈现板块的改编提出以下建议:(1)在语法呈现时融合演绎法和归纳法。比如在低年级侧重归纳法,高年级侧重演绎法。(2)考虑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加入语法呈现板块。(3)在整套教材中,尤其是八年级下册开始,降低侧重“形式”的语法呈现,提高侧重“用法”的语法呈现。(4)调整九年级上册在语法呈现板块的三维比例,降低侧重“意义”的语法呈现,提高侧重“用法”的语法呈现。(5)适当增加侧重“用法”的语法练习题,适当减少侧重“意义”的语法练习题。尤其是九年级下册的语法练习题需要做出该调整。(6)丰富练习题型,如改错、阅读理解题、操练、调查、信息沟、语法听写或整体听写以及游戏等。(7)增加个性化练习和接近真实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

[2]朱芝谊.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语教材语法版块的内容分析[D].2016.

[3]Larsen-Freeman,D.语言教学——从语法到语法技巧[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5]Thornbury,S.HowtoteachGrammar.[M].PearsonESL,2000.

[6][7]Nunan,D.语法教学使用技巧。[M].译林出版社,2007,38,46.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