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任务驱动整本书阅读
韩淑超
云南省曲靖一中,655000
摘要:中学“整本书阅读”还处在理论多于实践的“口号阶段”,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对于多数一线教师而言还是一个“新概念”。将项目任务渗透到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可有效推动阅读进程,从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设计教学体系、组织教学环节,使阅读课程化、系列化、具体化,让阅读成为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关键词:项目任务 整本书阅读 能力
“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提出与对“文选式教科书”的质疑是相伴随的,叶圣陶、蒋伯潜等现代语文教育先驱,是这一组概念的理论先驱和实践先行者。高质量的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教师要提出专题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交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并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答疑。本文所说的“项目任务”,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可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创造的语文活动。文中将对项目任务设置及其能力培养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信息提取:概括能力
整本书阅读内容庞杂,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只靠大脑的即时记忆,既容易遗忘,也不能保证使用时信息的完整提取。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作用的两大思维动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写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理清文本结构,可以通过信息提取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深化整本书阅读效果的极佳方法。
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摘要式读书笔记和评注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对阅读过程尤其是文本基本信息,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等,对感触较深句子以及暂时无法理解的内容的摘录是摘要式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需要标注清楚页码,便于引用和核实。
评注式读书笔记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在阅读书籍的空白处进行评注,这种记录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减轻二次阅读的负担;二是提纲式评注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对阅读的提纲进行梳理,并在相应的提纲下面写出评注的观点和内容,也可以记录理解不透的内容,利于与老师、同学的讨论。
语言建构:分享能力
信息提取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成果可以进行展示或者分享,能够培养分享者的语言建构能力和表达能力。倾听者可以从这个过程了解其他同学的阅读做法,得到阅读交流和思维碰撞,从而丰富阅读体验。这个过程主要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教师是读书报告会的主导者,需要对讲述内容进行记录和点评,侧重文本解读和语言表达两方面的点评。
师生共同解决质疑问题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分享能力。正如徐鹏教授所言“整本书阅读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正式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也应该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1】如果脱离语言文字,纯粹进行思想分析与艺术探究,也谈不上阅读的有效性了。学生应提高演讲能力,在讲述阅读内容的过程中应简明扼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让讲述更加生动富有内涵。学会借助语调与语气、表情和手势,能在大声阅读和朗诵时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思维发展:探究能力
有根源的问题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对于同一个文本,整本书阅读更侧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基础上质疑提问的能力,而不是如考试解题一样侧重于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前,需要布置给学生质疑文本,提出问题的任务。不论什么样的问题,经过教师综合处理,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分析、调整、选择、分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探究方向,为后续综合性的整本书阅读打下基石。余党绪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的实质就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反思与断言。要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须有两个要素,一是清晰的理解,二是理性的评价。首先要靠文本细读与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文本自身的逻辑;然后用自己的逻辑去判断文本的逻辑,寻找共鸣,或者靠质疑、分析、判断与评价的功夫发现破绽。”【2】
从实践来看,拟写人物简表和对比赏析是行之有效的两种训练方法。人物简表的拟写可以借鉴小说阅读的技巧,从人物身份、职业、性格、主要事件等角度出发,训练学生把握人物关系和主要情节、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对比赏析可以引进“群文阅读”思想,对同类题材、不同体裁作品利用对照、对比等方法分析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揣摩阅读内容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养成对比思考的能力,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掌握思维主动权的一个重要做法是思考,思考所得也是阅读结果的重要体现。思考主要方面包括,整本书写了什么主题,怎么写的,传递了怎样的价值取向,对主人公行为或者作者观点的评价。
想象创造:写作能力
生命的长度无法延续,读书和写作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不读书你只能活一次,读书可以让你欣赏万千世界,写作可以让你创造性的体验百态人生。以读促写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目标,与口头回答不同,写作是以阅读为基础的再创作。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就是在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规范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阅读带来的实际功用,使阅读产生更持续的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读写全面发展。
“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3】前述活动和能力培养方向,都可以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予以呈现,从文本框架结构的梳理、人物行为和性格的呈现、探究性问题的提和回答,到读后感的撰写等,无一不充分体现对写作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读后感的撰写,学生是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通过多种启发性手段,为学生提供载体、唤醒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加深体验和思考,既锻炼学生思维,又提升其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会主动求索,自主阅读。项目任务设计质量的高低,关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因此教师要集思广益,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学名著自身的特点进行活动设计,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
参考文献
【1】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2017(1)
【2】余党绪.思辨性阅读:在事实、逻辑与情理的纠结与突围——《沙威,沙威》的教学及反思[J].语文学习,2016 (9)
【3】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