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7期目录
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的困难与对策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周春荣(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云南大理671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五个困难进行分析,指出了解决这些困难的四个对策。力图为高一的师生提供参考,使他们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和学中,过渡更加...

周春荣

(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五个困难进行分析,指出了解决这些困难的四个对策。力图为高一的师生提供参考,使他们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和学中,过渡更加平稳、顺利。

关键词:初中;高中;物理;衔接

从初中升入高中,很多同学都觉得不适应,原来初中物理学得很好的同学,高一第一次考试就掉到及格线下了。这些同学中的一部分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依然差强人意,因此对物理失去了信心,甚至放弃了学习物理。究其原因,固然有很多影响因素,但初高中物理课程的衔接不顺畅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1、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中存在的困难

1.1教材编写跨度大

初中物理教材强调直观性,文字叙述通俗易懂。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相吻合且规律不太复杂。编写思路是引导学生把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体验的认识上升到物理知识和规律的高度。教材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

高中物理教材语言叙述较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学生面临大量抽象物理模型,如质点、轻绳、轻杆、轻弹簧、光滑面、分子模型、点电荷、电场线等。描述方式也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象法等,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这些都提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要求。高中教材的设计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提炼学科育人价值,充分体现物理学科对提高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打下基础。

不难看出,初中物理教材侧重于生活,亲切,有趣,更容易使学生融人其中。而高中的物理教材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方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初、高中教材对学生的培养角度有明显不同,而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能力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没有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

1.2知识要求跨度大

首先,初中的物理知识大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很容易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再次运用到生活中去,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整个学习过程都是感受生活、了解生活、总结生活、解释生活,很容易引起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与兴趣。而高中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相对初中而言不是十分密切,许多的知识都是抽象的,理想化模型的大量出现,更加剧了这种状况。这些理想化模型日常生活中难以找到的,与学生的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其次,高中学习的物理知识点相比初中,知识面更广,程度更深,难度更大,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要求也较高。如从二力平衡到多个共点力平衡,从匀速运动到变速运动,从直线运动到曲线运动,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到宇宙中天体的圆周运动,从动能到动量,从部分电路到闭合电路,从直流电到交流电,从宏观物体到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学生面对纷至沓来的高要求,往往难以适从。

1.3能力和方法要求跨度大

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更习惯于对事物的表象感性地去认识,尚未形成主动探究物理内在本质的思维与能力。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以直观、生动、具体、形象等形式出现,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入进去就可得到答案。

高中物理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等较复杂,方法灵活题型多,如果仍然像初中那样机械记忆就无能为力了。能力要求方面更侧重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运用。研究方法也从定性到定量,从形象到抽象,从标量到矢量,从单一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从一维到二维,甚至三维,并引入用平均值研究的方法。解题时甚至会遇到两个看起来似乎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样的规律来解的情况,使学生觉得无章可循,望而生畏。

1.4数学要求跨度大

高中物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用的要复杂得多。比如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的意义来解决物理问题,用三角函数,函数的单调性,相似三角形,矢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断,幂运算,极值运算研究物理问题等等。这些常用数学知识,很多都是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过的,势必成为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短板。

当然,数学未能及时给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提供支持,这无疑增加了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但更关键的是,学生缺乏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来能力,即数理结合能力差同样的方程,学生在数学中会算,而在物理中就不会了。

1.5实验要求跨度大

初中物理实验通常现象比较有趣,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更多的是按照步骤操作然后观察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且定性研究居多,容易达成实验目标。而高中物理实验趣味性降低,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原理进行严谨的实验操作和严格的数据记录,并采用列表法、图象法等对数据进行处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数据处理方法和具备一定的误差分析能力。总之完成实验的难度增大了不少。

因为条件限制,不少初中学校实验器材不全,很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展,这也制约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更何况,高中的许多实验都是用专用的实验仪器来完成的,这些仪器往往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较多。如打点计时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示波器、双缝干涉仪等等这些都为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实验障碍。

2、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的对策

2.1教学中降低学生的思维台阶,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在备课时把初高中教材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这样就会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如,在进行“力的合成”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知识,然后引入“合力、分力”的概念,提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接受,就顺利的跨过初高中物理学习的“高台阶”。

根据学生生理特点,让一些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点更平易近人一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是降低学生思维台阶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学习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时,学生难于理解加速度减小为什么速度还继续增大。教师可10糖为例,依次放4块、3块、2块、1块糖在学生面前,虽然糖块的增加变慢了,但是学生面前的糖还是不断的增加,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

2.2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物理教学应注意渗透学法展示学法化教法为学法把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好的学习方法的建立是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都要互动努力才能收到显著成效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推荐和讲解学习方法,还应指导家长督促学生坚持执行,进而使其成为学生自主拥有的稳定习惯。

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类比、转换、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讲解习题时尽量放慢速度,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学会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并逐步渗透等效法、对称法、假设法、极值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整体法与隔离法等物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衔接期的学生还没有能力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攻克这一难关。

2.3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物加强直观性教学可以把高中的一些相对抽象,或者学生不熟悉的现象和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就和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机的结合,拉近了学生和知识的距离,激发了他们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

实验教学,也开展直观性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增加演示实验,让学生能够从演示实验中学会分析研究问题。让学生动手做分组实验,亲身参与到直观性教学中来,通过实验操作,取得数据,绘出图线找到数量关系,得出结论并进行误差分析,激发探究欲望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一些学生身边的物品,甚至坛坛罐罐代替实验室的器材来完成实验。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增强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同时弥补了一些学校器材不足的问题要让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使他们学会对有形的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思维,并能归纳结论,形成研究习惯培养研究能力。

2.4循序渐进,平稳过,给学生一个逐渐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阶段

新课的引入,尽量初中物理作为起点切入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前后联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过渡。对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做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进行剖析。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不能一味求快,尽量多给学生一些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时间。

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作必要的复习与补充,物理老师要适时客串数学老师,补上斜率、三角函数、向量运算等数学短板。当然,对于数学知识的讲解,要尽量降低台阶,够用就行,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对例题进行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详细的分析与演算,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把握好难度既要避免学生盲目乐观又要避免学生丧失信心。

总之初高中物理课程的衔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付出汗水和智慧。充分认识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中存在的困难,在教学中制定好对策,巧设台阶,适时补充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建立物理模型,体会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物理课程的顺利衔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王震周岚.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J].物理教学探讨,20119:19-21

[4]李艳.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华少年,20127:127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