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7期目录
遗传性厌学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陈美元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655000摘要:班级要形成积极向上、向善的成长氛围,形成切合实际的班级目标,就需要对“厌学”情况进行规避,尤其是对“遗传性厌学”情形的规避,因为厌学不仅仅是个...
陈美元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655000

摘要:班级要形成积极向上、向善的成长氛围,形成切合实际的班级目标,就需要对“厌学”情况进行规避,尤其是对“遗传性厌学”情形的规避,因为厌学不仅仅是个体的单独行为表现,还会相互感染和影响,影响班风,影响班级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厌学成因对策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表现为学习上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遗传性”指亲代生物的性状在子代得到表现,也就是类与子类之间属性的传递。本文所谈的“遗传性厌学”指受父母家人的成长环境、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影响而产生的厌学心理和行为。

1、遗传性厌学的成因

学生有问题,有时根源往往在家长。父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关系紧张、家庭功能不完整、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期望过高或无暇顾及孩子、与孩子沟通不善等,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困扰,引发心理危机。【1】笔者调研发现,遗传性厌学的成因可以大致概括为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两大类。

1.1认识差、觉悟低,不想管

父母成长经历导致根深蒂固的“读书无用论”。有的家长,在他的成长经历里面,没有好好读书,却凭借自己对机遇的把握、左右逢源的社会交往能力、甚至违法乱纪的投机取巧行为,为自己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的“暴发户”心理作祟。父母文化水平低,生活状态也不是太乐观,但家处城乡结合部,拆迁、占地、分红等系列因素导致形成“小土豪”思想,依然希望这种状态延续,不思进取、不想改变、坐享其成,这种思想的强化影响导致子女不愿意读书、不愿意离开家。对子女要求过高、不切实际,巨大的期望和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学生也就只能选择叛逆来应对家长,实现自我保护,在学生心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不给你好好读书了。关注是爱的体现,可是以担忧之名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并不能达到家长期望的目标。这是因为,以担忧为名的爱,传递的是一种负面的期望和情绪。担忧中伴有焦虑、恐惧情绪,是对孩子能力的否定,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2】

1.2时间紧、技术弱,无法管

高中生家长,四十出头,面对子女成长的关键期与个人事业发展的上升期的冲突,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事业型家长,无暇顾及子女教育,这种矛盾在实际处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替代疗法”,即时间精力上无法保证就在金钱上加以弥补,而实际上爱和关注的缺失,是不可能以物质的方式来实现弥补,甚至会适得其反,学生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成长的关注,便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包括学业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源自家庭的厌学。有的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不学习、不思考、不交流,发自内心的希望子女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也明白自己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不得其法”,却做不到与时俱进、与人俱进,没有与子女想法保持一致,没有实现动态管理。不愿意学习,以陈旧的方式方法难以与青年学生形成共鸣。有的家长,管来管去,不得其法,实在没办法或者“下不去手”,便想借他人之手——学校、老师来代替他们管教孩子,他们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儿,学校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一切疑难杂症,这更是不明智、不负责的错误想法。学校教育虽重要,但也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习惯养成、性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同时也影响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认知方式的形成,这些是学校和老师无法给予的。

2、遗传性厌学的解决策略

对遗传性厌学成因做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较为明确的提出此类厌学行为的解决策略。家长是这类厌学行为的主因,需要在家庭层面进行较大的合理调整,当然学校教师的密切配合以及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也至关重要。

2.1合理的目标定位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梦想,千万个家庭的梦想完美组合才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民族的改变就需要从基本的社会元素开始,每个家庭都要改变,都要积极进取,对自己家庭有一个合理定位,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父母要对子女的期望值要在合理的区间。太高的期望,会给子女过重的心理负担,长期的心理重压或者目标达成失败,会导致学生挫败感增加,对学业看不到希望,直至得过且过、放弃学业。要经常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滋味,实现阶梯性的进步。太低的期望值,如果学生对自己要求也不高,结果更是可想而知。

2.2民主的教育氛围

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心理状况良好的高中生的父母相对于一般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倾向于民主、宽容而非专断,他们更注重培养高中生的社会内部特征,而不是外部特征。【3】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有的“爱”让人窒息,让人痛苦。他们以为每天看着孩子学习,孩子就会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那是他们的一厢情愿。一些父母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可以掌控孩子,哪知孩子也自有对策。孩子是有意识、有思想的个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尝试了“硬抵抗”无效后,有的采取“软抵抗”的迂回策略,任你们怎么说,我自我行我素。在这样的博弈中,谁输谁赢呢?只能是两败俱伤,孩子浪费了时间,父母白费了心血。

3.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需要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与其他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眼、管住自己的口,就是设立好亲子的边界,预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不剥夺、不替代,多关注问题的积极面,做六十分的智慧家长。【4】要注意语言赞美和行动鼓励对孩子走出厌学困境的积极作用,不要“强迫”学习,要采取疏导、引导的方式进行。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逐步提高家长教育意识,改变教育方法。

世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金子,都有他闪光的一面。家庭教育过程中,把尊重作为开启亲子沟通大门的金钥匙,家长需要改变理念、改变方法,要兼顾学生的生活、学习情绪及状态,规避遗传性厌学行为的不良影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慧莉.高中生心理危机应激源和易感性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2):31

【2】孙开霞.让青春的翅膀飞得更高——浅谈高中生家长的过度担忧心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3):51

【3】谢莉.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3):P5

【4】蓝园英.做六十分智慧家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3):51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