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7期目录
生物师范生教学视频的案倒分析总结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一)发现的问题通过对生物师范生教学视频的案例分析,笔者发现生物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关教师技能的问题;1.讲解技能(1)教师在讲解概念的时候,对概念的理解尚不透彻,导致讲解不到位,没...

(一)发现的问题

通过对生物师范生教学视频的案例分析,笔者发现生物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关教师技能的问题;

1.讲解技能

1教师在讲解概念的时候,对概念的理解尚不透彻,导致讲解不到位,没有讲到概念的本质和内涵

2教师讲授知识时启发性不足,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3教师的语音语调缺乏起伏,没有明显的抑扬顿挂,不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语言技能

1教师不能很好地理滑整节课的内容在逻辑上、顺序上、知识层面上的内在联系,难以把握各个知识点问的相互关系·对所授内容的整体知识框架认识不清晰、充分,以至于难以对讲解的知识概念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知识点越说越复杂、超解释越混乱的场面这恰恰证明了该教师的讲解只是对知识概念的浅层叙述,没有达到阐述知识内涵和本质的作用.

2教师常出现不必要的口头禅,例如“我们的”、然后”等教学语言哆嗦、拖拉常常因为没有组织好教学语官下意识地重复某词某句,打断学生的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3.提问技能

(I)问题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仅仅为了追求衰面的师生互动而开展提问,而没有思考提问是否有必要·因此,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缺乏意义l有些教师的提问指向不明,令学生摸不者头脑: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晦涩,对学生而言难度过大

(2)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探询,容易将课堂变为教师自身的舞台,将毂学过程变为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3)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无停顿,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便仓促地开始解答题目

4.教杏变化技能

(l)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站立的位置长时问保持不变,造成某些位置上的同学受到老师的关注度较少。

(2)教师的肢体语言(如手势、动作等)较单一、呆板,面部表情过于严肃、

紧张,没有笑容.

(3)教师出现过多不必要的、随意的手势,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板书技能

(1)板书内容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书写时较随意。

(2)板书内容不全面,书写的概念之间逻辑性不强。

(3)板书符号的使用不规范。

(4)板书的总体美观性欠佳:

(5)教师书写的板书字体大小不合适,字体不够端正.

6意示技能

教师在演示教具或者实验时,没有对所要演示的物品进行充分地展示,无法惠及全班同学,演示的物品随意地展示出来,出现手部遮挡展示物的现象嗍,有的教师则将展示物抱在胸前,使学生难以对展示的物品进行全面地观察。

(二)建议与结论

笔者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1.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要清晰·通过清晰的逻辑思维将整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

2.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时,要把握整节课的知识脉络,使每部分的知识之问相互联系、环环相扣.

3.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串,用于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学生通过对问髓申的逐步探索、思考,自主构建知识概念,理解生物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构建是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得到的,是通过设置的问题情境思考获得的,这样的学习更加高效、有意义。

4.教师在讲课前,必须对所要讲授的生物学知识有较为垒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并将这部分的知识通过组织好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如果教师自身对讲解的内容一知半解,就很难将该知识有效、清晰地表达给学生。

5.组织教学要注意每个知识点间的衔接和过渡,要学会站在编书者的角度思考各部分生物学知识在排版顺序中的目的和意义.

6.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生物教师要牢记这点,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而不是灌输式教育。

7.生物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多媒体使用方法,学会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制作精美的、高质量的PPT素材、徽课、演示动作等。

8.生物教师应该时刻保持教学的热情,在生物教学中富有激情,感染、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查阅我国师范院校的师范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文献,以及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师技能培养经历,尝试将发现的关于教师技能方面的问题根源归结为两点:

1.我国高校师范院校对生物专业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重视不够:

2.生物师范生教师技能的行动训练模式不够成熟、完善。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