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低段诗歌教学中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论低段诗歌教学中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戴思迪(淮合花园小学,安徽省合肥市,230011)摘要:古诗的教学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发现低段诗歌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有: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
论低段诗歌教学中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戴思迪(淮合花园小学,安徽省合肥市,230011)摘要:古诗的教学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发现低段诗歌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有: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主观体验;评价方式单一,重视对学生的背诵、默写的评价;教师和学生缺乏表象积累,阅读视野有待开阔等等。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相关教育理论,提出在低段诗歌教学中儿童想象力培养的主要策略。关键词:想象力;诵读;情境;表象中国的古典诗歌反映了民族的文化认同、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等等。古诗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儿童高尚的人格、审美想象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古诗学习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在阅读建议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曾经提到: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笔者立足当前古诗教学的实践,发现当前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第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讲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教学中忽视学生对古诗的自我情感体验。第二、古诗教学完后,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对学生的评价集中于古诗的背诵、默写上。第三、教师和学生缺乏表象的积累,阅读视野有待开拓。教师如何设计扎实有效的教学环节,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认为低段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着手。1、立足诵读,想象意境中国的古典诗歌善于借助意象、意境来表达作者的含蓄的情怀。“意象”作为一个诗学的术语,最早起源于《周易》这本书。书中提出“立象以尽意”的理论,孔子将其解释为对于言语不能表达的事物可以借助“象征”的形式来表达。这对后来意象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刘勰最先将“意象”放入文学领域,在其《文心雕龙》中的“神思”部分提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提出的“意象”是指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创造,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物象。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书中继承了刘勰的“意象”理论。部编版低年级教材选择了很多意境优美的诗歌,或是通过“早春”、“二月”、“纸鸢”、“杨柳”等意象描绘了早春二月的盎然春光的《村居》,或是通过“蓝天”、“穹庐”、“四野”等意象描绘了草原辽阔壮美的《敕勒歌》。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想象诗歌的意境之美。古诗歌节奏鲜明,语调抑扬顿挫,韵律和谐,朗读起来有音乐美。古典诗歌最早是与音乐、舞蹈混合一起的。诵读诗句,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部分提到: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中的诵读是很好的案例。笔者选取了王老师的本课的部分案例。第一个教学环节读通、读懂词。其中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第二步检查自读效果,指名学生朗读,同时检查学生将多音字“更”有没有读准确。第三步读出诗歌的节奏。指名学生朗读,启发其他学生听发言的同学是怎样停顿的。学生再练习读,再指名读,并且评价。第四步读出自己的感觉。在前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层层深化,为理解词意奠定了基础。第五步,通过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提问学生,通过朗读,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第二个环节是想象画面,感悟诗人情感。教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跟随老师的朗读,学生的眼前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词人在征途中的孤独和寂寞,思念家乡的痛苦,以及对家园的无比眷恋。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了诗歌的画面美。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到:用诵读的艺术,诗才是活语言。语言有语言的节奏,音乐有音乐的节奏。语言的节奏贵直率流畅,诗的节奏贵低徊缠绵。在王老师的教学中,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了诗歌的语感,感悟了诗歌的情感,发展了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2、创设情境,营造诗意氛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形式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但是必须依赖于具体形象的支持。也就是说,低段的儿童主要运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思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音乐、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将直观的学习内容形象化,建立起客观事物与学生头脑认知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敕勒歌》,可以播放蒙古大草原视频,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雄浑壮阔。教学《村居》,可以用春天的音乐和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在情境创设中,教师也要营造诗意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感染力的语言介绍诗歌的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知人论世,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角色体验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诗人的角色。想象自己是诗人,经历诗人经历的一切,从而体验诗人的情感。比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回到成都草堂,面对美丽的春天景色,心情很高兴,即兴写下这首小诗。诗人诗兴大发,先写好了诗歌,没有想好题目,于是以“绝句”为题目。此时启发学生,如果你是此时此刻的的杜甫,你是什么样的心情?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低段的儿童生活经验匮乏,在教学古诗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儿童将读诗经验与生活经验相连接。杜威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教育应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连接。部编版的古诗中的很多意象跟大自然有关,大自然的意象贴近生活,易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如《村居》中诗人通过描绘“草长”、“柳树”、“纸鸢”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早春二月生机勃勃景象的热爱。我们可以引导儿童走出户外,去感知“草长”、“柳树”、“春烟”,感受春光的美好,从而丰富儿童对大自然的生活体验。带领儿童游览西湖,从而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辽阔。在教学《所见》中的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想象自己是诗歌中的儿童,轻轻地地走到大树旁边,一手扶着树干,一手静悄悄的走进蝉。在创设情境时,教师也要避免教学中过度使用多媒体,从而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珍惜学生思考的火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建议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知道、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丰富表象储备,拓展视野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人的面前,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由于低段的孩子主要处于形象认知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都以形象认知为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丰富教师和学生的表象储备。在丰富教师的表象储备上,教师要多方面阅读,多读专业方面的书籍和文献,多开拓教学视野,并将新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王崧舟老师在教学《墨梅》的片段中,就很好的体现了教师丰富的表象储备。在对“梅花”意象的理解中,很多诗人喜欢写梅花的香气,这些诗歌有:明代止庵的“梅花夜开香满溪”,宋代胡中易的“梅花至老香犹在”,宋杨万里的“落尽梅花尚有香”等等。教师提问:王冕写梅花却是写清气,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结合王冕作诗的背景,从而知道这里的“清气”是写王冕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王老师通过大量对“梅花”诗歌的积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除了丰富教师自身的表象储备以外,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课外让学生阅读学习过的“春天”的古诗。上课交流《村居》、《咏柳》、《春晓》等古诗,这些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的意象,比如让学生阅读中国诗人写的带有“月亮”的诗句。不同的诗人对“月亮”拥有不同的情怀,这大多跟诗人的经历有关。或是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或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适,或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等等。通过大量阅读,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其次,举行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听到交流中感兴趣的,就会在课下去阅读。举行校园《诗词大会》的节目,引导学生说出带“月亮”的诗句、带有“花”的诗句、带有“春”的诗句等等。在活动中提升对古诗学习兴趣。再次,课堂开展学生竞赛。将学生进行分组,将班级分成五到六个小组,小组跟小组之间、个人跟个人之间进行竞赛。老师设置一个问题,根据回答的思想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回答符合标准的给小组加分,并且给个人加分。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分数张贴在班级的公告栏和宣传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立足诵读、创设情境、丰富表象储备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培养儿童想象力的策略还有很多,笔者提出几条主要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总结,多实践,多反思,就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教学策略。附上笔者教学的《村居》教学案列:《村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2)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情感。(3)通过观察图画,想象画面,感受春光的美好。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画面美。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感受春光的美好。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诗歌1)同学们,请听一组动听的儿歌和美丽的画面。2)春天真美啊,你想到哪些关于春天的词语。3)一起来读一读春天的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百花齐放百鸟争鸣4)齐读课题。5)板书课题。相机指导“村”的写法,一边讲解“村”字,“村”左窄右宽,“木”的撇变成了点,避让右边的“寸”。(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学习生字。学习课文生字:1)自由读、2)、指名读、3)学生评价学习词语:1)自由读、2)指名读、3)学生评价指导识记字形:1)“莺”字用编字谜的方法:桥头长草,桥后飞鸟,秃宝盖像一座小桥。2)用换偏旁记住“拂”字。3)总结识记字形的方法:如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组组词等等。(4)再读诗歌,感受音乐美1)指导诗歌的节奏。按照二二三的节奏划分。注意押韵押“an”韵。2)学生按节奏练习诗歌。3)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评价。4)学生跟教师读。(5)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1)默读古诗,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