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锻造与提升。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累积、强化“核心竞争力”——做真善美的历史教育。集大成,勇于求真:有丰厚的科学与人文底蕴,有明晰的教育价值终极目标,有明确的学科哲理教育理念;悟初心,臻于至善:立德树人,做“四有教师”,以灵魂唤醒灵魂,做学生健康、快乐、和谐成长的陪伴者、鼓舞者和引路人;知情境,美美与共:大力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打造和谐、人文绿色、幸福课堂。
关键词:真善美;核心竞争力;幸福教育
引言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过去未去,未来已来——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堪称完美,4比1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而带给我们教育者的是更深层的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集合人类智慧的超能机器人,而让教师“集体下岗”,教师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才会“永不下岗”呢?
一、集大成——人文之真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宗旨的重要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之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应成为“明师”:
有明晰的教育价值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有明确的学科哲理教育理念——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有丰厚的学科文化底蕴——集大成,得智慧。教师应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累积生成教育智慧,涵养学生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出底气、品味、价值和尊严,做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陪伴者、鼓舞者和引路人。
而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途径,读书是最关键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教师首先要读人文学科专业书籍,人文学科是社会的眼睛,也是社会免疫的保证。文史哲是人文学科的主干:文学给人以灵秀和隽美,哲学给人以睿智和思辨,而真实和广博的史学更是每一位历史教师要精读的:
教师要精通历史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容,价值产生过程,知识间的联系及对整个知识框架有深刻的理解,明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并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最前沿的内容和趋势。“鉴古足佐明今,而察今亦裨识古。”教师还应勇于担当,主动参与社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然而,教师不断充实、丰富的人文底蕴只是给学生开凿了一眼泉,要让质优量足之水流进学生心田,还应畅通渠道:研究学生心智,读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经典。教育学是研究如何给人知识、智慧和人生幸福的学问;而心理学的一切研究都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关系,告诉我们如何与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协调关系,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提升学习力,为学生提供“源头活水”,更应该阅读经典。熟读精思,精益求精,使之融入血脉,深入心灵,化为气质。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拥有思想,成为精神贵族,而教师的全部价值和社会尊严就在于拥有思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读书是要耐得住寂寞的,需要定力与坚守的。教师要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魅力自警;要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担当自励;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率真自得;方能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自豪。
二、悟初心——臻于至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唤醒心灵。真正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唤醒学生“自我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学生一生的根本。
我们所说的教书育人,也是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人生的明灯,知识的源泉,智慧的使者和心灵的知音,从学生内部引领其精神力量的发展,最终成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众里寻他千百度……”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教育的工具性追求,更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软实力,“关注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悲悯的情怀,使学生拥有善良的心灵”。教师心中要有“人”,要懂得人的成长与物的加工有着质的不同,高超的教学技艺、方法和手段,只有融入了人性的温情和力量,才有意义。这也是一种“适者生存”。
教育不是实体,而是关系,教育的核心是信赖,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育是一种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力。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良好而稳定的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发生,同样,如果没有情感意志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确实的,教师应心中有谱,目中有人,常作“换位思考”,永葆童心——做学生的心态,净下心,俯下身,走近去,走进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真诚、沟通”;把学生问题当财富,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架设师生和谐、和睦之桥,做互惠共赢的成长共同体;使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充满人性关怀和具有较高心里安全感、舒适感和归属感的氛围中。
英国教育战略家巴伯提出了良好教育的“课程公式”:WE=E(K+T+L)其中WE代表“良好的教育”,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方式”,L代表“领导才能”,E代表“以情感意志为核心的素养”。
显然,单一的知识教学是残缺的教育。教师应潜心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智慧元素和美德元素,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知识向能力和美德的转化,转知成识,转知成智,化知识为美德;用历史智慧之光,点拨学生思维火炬,照亮学生前行之路;读史明智,润泽生命,让学生更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知情境——美美与共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教师要守护好课堂主阵地。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定事物是质、量、构的统一体。课堂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介等要素构成的系统。教师要统揽全局,协调关系,把握好力的平行四边形效应,发挥好课堂教学系统最大化功能,以美育美,美美与共,和谐为道,生生不息。
这要求教师习得与时俱进的教学技能,培养自己的语言表现力,环境适应力,展示表现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熟悉多种网络终端的使用,熟悉知识、素材的获取运用,用良好优雅的形象给学生以人格感染力,用严谨、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生动有效的课程内容抓住学生的心,用“源于饥饿需求”的问题情境,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这正需要时代倡导的大国“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
教师应注重精挑细选教学资源。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史学典籍汗牛充栋,教师用匠心、慧眼与妙手,汲取历史智慧与精神资源,并建构单元主题思维网络可视化导图,用历史优质核心资源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简约而不简单”——简于行,精于神,为学生课堂漫步留下充足的时空。
教师应精耕细作学生学习困惑,精准分析学情。运用“三维链接”——学科价值属性、学生成长需要和时代发展需求,创设问题探究链、问题探究矩阵。交流、沟通、反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辅导,用爱与智慧,责任与汗水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让课堂成为智能跃动、多声对话、和谐共振的乐园和学堂。
教师要匠心独运、慧眼独具,“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潜心营造、积淀生成充满勃勃生机和生命活力的课堂文化——兴趣、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师生身心共同成长的学习有增值、有张力的生命历程。
教育的要意不仅在于传授,更在于启发,发散思维,唤醒思考,引导发问,关注高阶思维。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精雕细琢课堂教学流程:变知识教授为智慧对话,变方法提炼为形式独创,由技能训练员成长为理性助产师。教师要优化、组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应能熟练创设、实施好“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情境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和合作式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心理学上有“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抱有高期待,为学生提供有较高难度的挑战性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个任务。然后,教师采取策略,让来自于个体或小组的思想和学习过程在班级中得到分享,教师作为激励者,引导者,平等参与者,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的情绪生活,有更多获得感、成就感,而滋生出一种享受挑战过程、享用挑战成果的强烈幸福感——“心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长的主人。
结语:做真善美的历史教育,需要我们扎根实践,博采众长,与时俱进,锻造“核心竞争力”,以丰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教学技艺,“赢得学生的崇拜”,实现诗意栖居,更好的培养学生超强的学习内驱力和高效的自主学习力。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且行且思,致高致远——教师之“启”与学生之“悟”幸福教育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