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8期目录
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研究结果讨论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1问卷信度分析信度检验考察问卷的总信度和各维度信度,结果显示问卷总信度为0.935,各维度信度均在0.7%以上,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2学习者的课程设置需求我们对不同性别、年级、英语水平和专业学习者的大学英语...

1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检验考察问卷的总信度和各维度信度,结果显示问卷总信度为0.935,各维度信度均在0.7%以上,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2学习者的课程设置需求

我们对不同性别、年级、英语水平和专业学习者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进行非参数差异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KruskalWallisH(K)检验),通过样本平均秩(MeanRank}MR)高低来判断需求差异程度(MR值越高,需求越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英语水平(班级)、专业学习者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以下分别讨论不同性别、年级、英语水平和专业学习者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求。

3、男、女学习者的需求

课程目标需求,即学习者对课程的期望,包括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与愿望,能够反映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机水平。学习者的课程目标需求是其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和学习动机成正比,是激发学习者课程内容需求、课程实施需求的内驱力。表3男、女学习者的需求差异检验结果显示,除了课程评价方式外,男、女学习者在大学英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需求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为0.000),且女生在这些方面的需求(MR分别为1269.41,1277.95,1237.02)明显大于男生(MR分别为1024.20,1006.86,1089.97)

男、女学习者在大学英语课程需求的不少维度上存在差异,这主要因为女生表层动机水平显著低于男生,但深层动机水平更高。根据动机理论,表层动机较强的学习者学习方式和语言输入、输出渠道比较单一,如为通过考试学习英语的学习者主要通过做大量试题来提高应试能力,而出于对英语的兴趣等原因英语学习深层动机较强的学习者往往会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学习英语。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在下述需求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比如:“需要综合化、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听力练习材料、口语练习材料、翻译学习资料学”,“需要在课程实施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讲授法、网络自主学习、课外活动学”,“需要增加英语听说课时,增设选修课类别”等,有效验证了相关动机理论。

4、不同年级学习者的需求

不同年级学习者在大学英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需求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年级升高学习者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呈下降趋势,大一学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需求的MR(分别为1260.01,1220.01)均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三学生的MR最低(分别为1073.58,1066.54)。在课程实施、评价方式需求方面不同年级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他们对当前课程实施和评价的需求具有趋同性。

进一步分析课程目标与内容需求差异发现,不同年级学习者的个体愿望、学习目的需求和教学媒体需求等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这与杨小彬的研究结论一致。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并没有提高其英语水平,与高中相比英语水平甚至有所下降,致使他们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兴趣度和关注度逐渐降低,部分学生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大三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加上专业学习的压力不断加重,他们对英语课程的需求也就不如大一、大二学生那么强烈。

5、不同英语水平(班级)学习者的需求

本研究所调查的学校实施英语分级教学,学生根据入学英语水平分级考试成绩被分为A,B,C班。对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他们的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课程内容需求上的差异显著,这不难理解。因为课程内容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关系密切,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希望课程内容能够适合自身,以有效提高英语综合水平。表5呈现了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课程内容需求差异的检验结果。

不同英语水平(班级)的学习者在“教材需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听说教材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的拓展资料及英语文化知识的

需求上。进一步分析发现,与英语水平中等的B班学习者和水平较低的C班学习者相比,英语水平较高的A班学习者在以下方面需求较高:“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听说教材”、“多样化听力练习材料(情景对话、新闻报道学”、“口语练习材料”、“英语阅读材料(时文报道、科技知识、文学作“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写作的相关材料”。究其原因,大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因素。学习者英语水平越高,英语学习内容的需求程度就越高,越需要课程为其提供丰富、多元内容。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