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8期目录
基于PBL理念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以“自然灾害”一节教学设计为例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于春德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100085摘要:PBL(Project-BasedLearning,项目式学习),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及用地理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

于春德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100085

摘要:PBL(Project-BasedLearning,项目式学习),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及用地理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节的教学中,依据PBL的理念,参照项目式学习的一般步骤,选定项目任务,制定项目活动计划、分组实施项目、开展课堂展示、进行评价反馈,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真实的、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自然灾害

1、PBL理念与地理教学具有很高的融合度

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生活。著名导演卢卡斯认为,学习一定应该是“项目型的学习”以及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去学习,而这目标必须是某个现实的目标,而不是一种教科书上的编造。PBL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杜威的实用教育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规划和解决项目任务的学习方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学习项目,自主选择和优化学习资源,通过亲身的实践与体验,采用分析讨论的方式,探索和创新学习各个环节,从而获得具体知识、形成专门技能、发展个人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可见,地理教学即是联系实际生活,又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PBL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实践,强调学生能力的提升,这就为地理教学中,借鉴PBL的方法,将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合成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的项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渐了解地理过程、习得地理思维、掌握地理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基于PBL理念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借鉴PBL的理念,在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以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落实学科素养。

3、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策略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依据教材内容,充分分析教材,结合对学情的深入分析,设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学实践活动。

3.1具有全局观念的教材分析,为项目活动构建资源框架

进行整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梳理学习资源系统

“中国的自然环境”是中国地理概况的重要内容,包括:地形和地势、气候、河流、自然灾害,四节的内容;地形的分布,地势的高低起伏,为学习中国自然环境其它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基础,代表了岩石圈的知识;我国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归纳我国气候的特点,探究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了大气圈的内容;河流,知识概念多,以长江和黄河为例,探讨了南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开发利用和治理整治,体现水圈的内容;“自然灾害”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它与前面内容,存在着复杂的关联,既与其共同构成自然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的内容;同时,它的产生和分布又受到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的影响,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学生将多个地理要素和地理特征放在一起,观察现象,归纳成因和分析影响要素的能力提出要求;

确定知识体系,为学生小组探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系统的指导。

本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如下图教学结构图)

3.2“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贴合项目学习理念

根据课标,制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遵循三维一体的思路,站在学生为主体的角度,落实知识内容,从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力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根据单元目标,进一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3“自然灾害”一节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资料,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能够归纳出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参与走访调查活动,能够举例说明,某种自然灾害的概念,发生的地区,并初步了解影响该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理要素。

通过调查研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调查研究活动的过程、方法,提高学生数据收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开展成果汇报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念的认识;了解防灾减灾的知识,认识到国家的富强,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可见,本课目标的制定,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提升而制定的目的,通过三维目标融合一体表现的方式,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思想,也为开展相应的学生项目式探究活动,奠定了目标基础。

4、基于学情的教学活动设计,从学习主体角度做好项目活动准备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情的掌握和分析,作为学习发生的主体,只有施教者充分了解受教者的各方面情况,特别是学科相关的已有知识、能力,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发展前景,家庭背景等,才能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内容。

4.1学情分析内容

我校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上地核心区,除服务原有本地居民外,更重要的是为周围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教育服务,经过先期调研,每个班的学生的祖籍,均可达10余个省区;三个班的调查显示居然有25个不同省区。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能力的训练,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地理思维,特别是本单元前三节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的学习,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地理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地理组织的各项课内外活动,随着地理两考合一的新新中考模式,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程度提升;同时,随着中考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本课的内容,知识与前学的关联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能力需求。

4.2根据学情的教学活动设计

在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调查的基础上,即:120余名学生的祖籍来自国内的25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根据学生祖籍范围广的特点,设计一个家庭访谈活动。具体内容,如下表。

表1:学生关于“灾害”的家长访谈记录表

访谈目的

了解自己祖籍所在省级行政区是哪里?通过访谈了解,这个省区发生的主要“灾害”情况,以及造成的损失情况?

访谈时间

2019年月日

访谈地点

访谈对象

采访工具

采访问题

对象:

问题1:您的祖籍是哪个省?

答:

问题2:您记得哪个省发生过那些“灾害”么?

答:

问题3:这个灾害发生的时间?哪一年?什么时候?(季节)

答:

问题4:在哪个县,具体地点?

答:

问题5:您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这个灾难的?亲眼见到、听说的、报纸、新闻、网络等等?

答:

问题6:这些灾害,经常发生么?每年,还是几年会发生一次?

答:

问题7:您觉得这种灾害对人民生活影响大吗?

答:

访谈情况小结

访谈人

年级班学生

通过与学生共同设计家庭访谈记录单,学生开展访谈活动过程规范,针对性强,效果好。访谈的过程,也是加强孩子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家庭和睦。为进一步形成项目小组,做好前期准备。

访谈记录单收集上来后,组织各班课代表进行数据统计。统计表如下:

表2调查数据汇总表

参与人数

涉及省区

访问对象

时间跨度

主要灾害

损失情况

112

25个省级行政区;(安徽6;北京16;福建1;广东1;江苏1江西1:辽宁6;内蒙古3:宁夏1:甘肃1:山东9:山西5:陕西3:四川4:天津1:浙江6:重庆1:云南1;河北16:河南4;黑龙江7;湖北3;湖南9;吉林4;)

爸爸43;

妈妈26;

姥姥11;

姥爷7;

奶奶12;

爷爷16;

叔叔1;

每年

每3-5年就一次

2012年721

历史上,元朝-解放前

洪涝60(洪水、大水、凌汛等)

干旱24

地震21

台风15(大风、风灾)

寒潮10

泥石流7

滑坡5

虫灾1

沙尘暴2

雪灾2

凌汛1

冰雹2

大雾1

龙卷风3

火灾1

崩塌2

人员:49人-4.4余万人;财产:100万-116亿元;房屋139间-10万余间;

112人

空间:范围广

全面

时间:跨度大

灾害种类多

损失大

根据上述表2的调查数据,将各班同学划分了七个项目小组,分别对应七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为开展项目式学习做好组织准备。

5、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活动设计

在PBL中,学习的过程与最终结果一样重要,同时,PBL学习方式,强调利用现实的问题来设计活动项目,本课教学中,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每个人的生活、生产、学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真切了解自然灾害,各小组利用两周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和资源系统建议下,通过分析访谈记录,上网搜集资料,教材资料等多种方式,收集本组确定的项目自然灾害的概念,发生地域,影响因素,以及防灾减灾的措施。课上,教师设计了相应的三个学生活动:

活动1: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征,判断哪些灾害是属于“自然灾害”?

活动2:通过阅读上表资料,试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活动3:指出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并说明哪些属于气象灾害?哪些属于地质灾害?

这一活动,不仅从学生的全程参与中,落实了相关课标的要求,同时,考察了学习项目小组探究学习效果。参照PBL的学习方式和理念,建立项目小组,确定项目任务,开展探究的过程,学生进行搜集资料和准备展示汇报的过程,即是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更是实践“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的参与过程,成为最重要的学习成果。

6、基于多角度评价的教学活动策略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挥重要作用。本课设计多种类型的活动,采用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置于不同的角度,即是课程的参与者,又是课程的讲授者,参与课题练习环节,例如:展示多种灾害,让学生辨别哪些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学生是被评价者;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灾害调查活动,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学会信息的搜索,数据的采集、分析、整理,进行现场展示,学生成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和其他同学则评价小组展示效果,学生也是评价者。

表3.小组展示活动评价量表

灾害(小组)

前期准备(2分)

现场表达

(2分)

实例突出

(2分)

数据清晰

(2分)

展示效果(2分)

总分

(10分)

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加之教师的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多角度的评价形式,学生能够了解本组做的好与不好,也能了解其它小组的优点与不足,更能够公正的对待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6.1教学设计的优势与不足

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育需要的时间框架和期望不同,主要是因为解决问题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是一个50分钟的体验。因此,在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经过分析课标,分析教材,根据特有的学情,特别是面临的学业考试的要求,与学生代表多次沟通,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大胆的进行了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有一下几点优势:

6.2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设计教学活动

“如果你不以导师身份自居,你会发现很难从一个课堂管理者变成一个项目管理者!”而这是PBL成功的一个关键转变。当笔者,将自己的身份进行调整,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本课的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究竟能够学到什么?

最终,本课的教学设计,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调查入手,师生一起整理和分析数据,然后得出结论;在开展项目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将本组同学团结协作的结果,精彩的展示出来,同时,还要学会评价其它小组的优缺点。这样的学习,才真正的发生在学生的身上,就成为有效的学习。

6.3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进行公民教育

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地理,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例如:1998年大洪水、2008年大地震,使人记忆犹新;可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发现,在全国范围内,每年都发生大量的自然灾害,同一种自然灾害,也会发生不同的地区,甚至一个地方会发生多种自然灾害,这就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形成对自然灾害的正确认识,也为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6.4培养不会被社会的淘汰的能力

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将来都可能被淘汰。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访谈记录单的设计和使用,不仅让学生有一个模拟访谈的过程,学习地理学科的知识,也是一个少年和家长,父母、祖辈的交流过程,很多学生和家里老人的访谈,都有录音、录像,做了文字记录,孩子们的工作,不仅丰富了学习本身,还丰富了人与人的交流经验,促进了家庭成员的和谐;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共同展示研究成果,这就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是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的能力!

当然,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针对PBL而言,还有很多不够规范的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还有一定的形式主义,学生的学习还是不够深入。

总之,“自然灾害”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借鉴了PBL的理念和思想,基于学生分析,设计学生对家长走访调查,得到相应的数据,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数据的统计、分析,从而,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将课前、课上和课下三个学习场景有机的结合。虽然,本课的教学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项目式学习,它只是为更好的落实课标要求,借用PBL的一般方法,而采用的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探索。

参考资料:

[1]王海.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28):60-62.

[2]李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61.

[3]陆纪燕.“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9(09):18-20.

[4]虞冬琴,郭中领.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地球的运动”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235.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