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8期目录
浅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浅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其培养魏晓林(楚雄市鹿城镇中心小学,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675000)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思考的王国。”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
浅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魏晓林

楚雄市鹿城镇中心小学,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675000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思考的王国。”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核心并不仅仅是都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能力。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这就是说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的发展而创设的教育空间,其天地非常广阔。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灵魂。因此,让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满创新活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三者相结合,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1)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翻译试”、“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3)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1、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听不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2)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3)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到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更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

2、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2.2引导学生主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就需要能够继续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特长,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主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实践能力的锻炼方面,教师要多提供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在做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3、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英语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社,2000年第1版;

[2]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教育科研》1999年第9期);

[3]安凤歧,梁承锋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月第1版;

[4]邢改萍主编:《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月第1版;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