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实践”的三条途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落实“语文实践”的三条途径何春荣(正宁县宫河学区,甘肃省庆阳市,745000)摘要: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语文实践上,学生能否熟练掌握运用好语文这个工具,取决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准确理解和切实落实好...
落实“语文实践”的三条途径何春荣(正宁县宫河学区,甘肃省庆阳市,745000)摘要: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语文实践上,学生能否熟练掌握运用好语文这个工具,取决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准确理解和切实落实好语文实践。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是贯穿一个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核心能力,是切实落实学生语文实践的关键,是落实语文实践的三条途径。关键词:语文实践;学会;观察;思考;表达《2019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何准确理解和切实落实“语文实践”,就摆在了每一个语文从教者的面前。对“语文实践”,很多人理解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发展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固然没错,但在课堂教学中,可供听说读写的资源有限,不易充分有效落实;又因教学方式方法跟不上新课程要求,不知如何落实听说读写,教师就只好以填鸭式灌注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使眼中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小学生,本应面对的是能满足他们好奇,并能让他们看到一个更广阔更加瑰丽多姿又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却不得不过早地面对一堂堂条分缕析、兴味索然的语文课;不得不过早地在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和枯燥乏味的书写和死记硬背中品尝着学习的艰辛与痛苦。消解了学生生活的热情和学习语文的热情,使语文教学渐入死胡同,无法达到《课标》“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要求。因此,开拓听说读写的资源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是切实落实学生语文实践的关键。突破口就在于要找到既能贯穿不同篇目、不同学习阶段,又能贯穿语文和生活;既能贯穿学生现在和将来,又能贯穿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一条主线。能起到这样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主线,就是核心能力,就是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的能力。观察,不只是看,还包括听嗅味触等诸感觉,是连接人和外界的唯一桥梁;思考,是人的思维活动,是人形成认识、思想、观念的唯一途径;表达,包括语文表达和行为表达,是人融入外界的唯一途径。观察——思考——表达,不仅是三种不可或缺的能力,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从外到内、又从内到外的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生命实践过程。其中任何一种能力的缺失,都是不可想象的;其中任何一种能力的弱化,都不足以成就人生的精彩。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的能力抓起,并以此为主线,整合课程资源,把学生带到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实践的天地中,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1、学会观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史迈尔也说:“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笈。”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睁开清澈的双眼观察世界、观察生活、观察人生的启蒙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观察方式、方法、对象三个方面教会学生学会观察。首先,教会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一个人来说,目不见、耳不闻、心不想,就意味着没有观察。观察,不只是看,还包括听嗅味触等诸感觉,是连接人和外界的唯一桥梁,是贯穿一个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核心能力。没有观察,就没有多姿的世界;没有观察,就没有多彩的人生;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厚的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除眼睛之外,还可以通过耳朵、鼻子、舌头、四肢、皮肤、头脑等方式,多角度全身心地观察认识周围的一切。花,不仅可以看它颜色和形状,而且可以闻它气味、摸它质感、听它在风雨霜雪中的声音;风,不仅可以听它的声音、看它在草木中飘荡飞舞的形态,而且可以迎风仰面伸臂感受它拂过刮过毛发皮肤的强弱冷暖。让他们在诸如此类的观察中,唤醒诸多沉睡的感官,放飞身心,充分而又全方位地认识世界,积累观察经验,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世界和人生的斑斓多彩,而且能极大地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不仅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其次,拓宽学生观察的对象。“语文即生活。”如果把生活比作浩瀚无垠的大海,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充其量只是一滴水。唯有把语文课堂教学这滴水引入到“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生活的大海,才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世界万物,包罗万象,既有课内的,又有课外的;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既有现在的,又有过去和未来的;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心的;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看到的,又有听到、嗅到、尝到、触摸到的;既有日升月落、风雪雨霜、花荣草枯、鸢飞雁归,又有人生生老病死、悲喜离合,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学生需要观察的对象。语文教师应以课堂为起点,从范围、时空、物质、精神、形态、方式、内容等角度,由近及远、由浅及深、由万物及人事,辐射式地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真正需要他们认识的世界,引导学生逐渐走进既多姿多彩又复杂多变的多维运动的世界。一个人快乐幸福的程度,取决于他的见识,而见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他观察世界视域的大小和认识世界眼界的高低。见多才能识广,听说读写才有资源。从小学阶段起,语文教师就应该逐渐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的世界,尽早地帮学生开启一双慧眼,让他们在尽情尽兴地听说读写中,走出小我,进入广阔无垠的天地,享受快乐幸福的童年和人生。而不应该以年龄和接受理解为借口,封闭了他们走进世界的大门,剥夺了他们观察世界人生的权利。再次,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探究世界离不开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的方法包括观察的角度和观察顺序。眼耳鼻口舌心脑手脚发肤,是人接触外界的窗口,也是人观察世界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必须将诸感觉协调统一起来,才能多角度地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否则,如同盲人摸象,易于片面,导致认识的局限和偏颇。观察顺序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白昼晨昏四季的时间顺序,前后左右远近高低的空间顺序,因果主次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现象本质逻辑顺序。没有科学有序的观察顺序,观察的越多越会目迷色乱,就会陷入纷繁芜杂的世相,使人头脑混乱,不辨东西。因此,唯有调动这些感觉,多角度地以时空逻辑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才能真正观察认识到万物的形色味态和变与不变,也才能认识体味出人生酸辣苦甜和真善美丑。语文教师应立足课本,以单篇课本的内容为依据,站在教会学生观察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课文上学习文中的人物是如何观察事物的,作者是如何观察人事物的,读者应该如何观察文中的人事物的,在观察模仿和听说读写想中掌握观察的方法、读写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并以学会观察为主线,把学生的视野由单篇引向多篇,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堂引向生活,这样就将文本、作者、读者、编者多元解读结合起来,将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将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既学习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既开阔了视野又发展了思维,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从观察方式、方法、对象三个方面教会学生学会观察,让他们拥有独自探索的能力,为独立的思考和个性的表达打好基础。2、学会思考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叶圣陶说:“思考也需要语言材料。”思考的过程就是不断组织语言材料的过程和语文实践的过程。从小培养学生会思考善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因果分析法,让学生多问、善问、追问。以问题倒逼思考,多问才能多思,多思也才能多问,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激发思考,加深思考。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在思考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二是改变人事物的时空环境。小学阶段,基本上都是叙事文,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运用假设法,改变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叙述顺序等,让学生思考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下,事件的结果、人物的命运、文章思想感情、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有何不同,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认识到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的基础上,学会联系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不仅在举一反三的多读中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使学生在与原文比较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不仅让学生在学会了权衡比较的方法基础上,学会了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而且拓宽了学生语文实践的资源。三是整合语文材料。教师应不囿于单篇课文教学,要把一篇篇相对独立的文章进行归类整合,以专题阅读或比较阅读为主线,由单篇阅读向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发展,由单篇阅读向同一题材、同一事物、同一类型阅读延伸,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考方法。树立天地之间没有不属于语文的大语文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面向自然、面向世界、纵横古今、驰骋中外,以听说读写想的方式,在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之间自由穿行,把一个他们需要面对的真实世界呈现给他们,任他们自由选择,任他们思绪飞扬,任他们个性发展,而不是人为地限制过滤。教师要做的只是引导和评价,在引导中让他们走向正途,在评价中让他们健康成长。唯有如此,才能还学生一个生机盎然的语文天地,使学生在这广阔的天地中,感受语文、运用语文、实践语文;唯有如此,才能将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彻底扭转过来,使师生在教学相长中感受语文背后的思想智慧和文化魅力。可能有人质疑这样的做法对小学生来说是否过早过难,但是,思考与性别无关,也与年龄无关。有人虽已垂暮,思维依然幼稚固化僵化;有人虽年岁不长,但少年老成早慧,其关键之处,不在于年龄,而在于他所接受的是一个怎样的教学环境,和至今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方法。没有自由的天地,哪能有自由的思考?没有自由的思考,哪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学生在这样的因果、假设、比较、联系、发散等语文教学和实践中学会并掌握分析、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思考能力,可以增强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使他们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使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持续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学会表达《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表达最能体现这个基本特点。表达,包括语文表达和行为表达,是人融入外界的唯一途径。《毛诗序》中就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会观察、会思考的基础上,已有了表达的资源和需要,如何表达就成了关键。学会表达,就是要学会准确表达、有序表达、巧妙表达。学会准确表达。人人都渴望被人理解被人认可受人重视,这理解认可重视,都需要表达,若无表达,尤其是准确表达,就会出现辞不达意、言不尽意,别人无从了解也无法理解更谈不上认可和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具体的语境和语文实践中,在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语境义、感情色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准确选词用词的意识和习惯;在变换比较陈述、疑问、感叹的句式和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及理解其各自特点功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选用恰当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准确表情达意的意识和习惯。具备了这些意识和习惯,并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模仿、反复揣摩、长期积累,就会形成准确表达的能力。学会有序表达。表达是否有序,主要体现在表达是否合乎思维逻辑上。要让表达有序,首先就得有主题(或中心)意识,语文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应不断梳理强化学生表达的主题(或中心)意识,教会学生在表达前需要想清楚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主要意思是什么,做到主题(或中心)明确。同时还得培养学生表达前打腹稿的意识和习惯,围绕主题或中心,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梳理表达材料的先后详略主次,做到思路清晰,可使表达有条不紊、流畅自然。有了主题(或中心)意识、打腹稿的意识,并在听说读写的反复实践中,养成有序表达的习惯,形成有序表达的能力。学会巧妙表达。在准确、有序的基础上,还得学会巧妙表达。“话有三说巧者为妙”“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表达要巧妙。表达的真正含义就是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对方能接受的方式传达到对方的思想中去。表达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发泄情绪,这不属于最主要最常用的表达目的,也不是我们这里强调的所要学会的表达;最主要最常用的表达目的就是沟通,而沟通的真正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让双方思想观念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以求达到自己想要的反馈。也就是我们所要学会的表达。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文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将自己想要表述的内容通过对方能接受的方式传达到对方的思想中,而不仅仅是将自己想说的话全部说完。从小学阶段起,一要培养学生礼貌用语的运用。礼貌包括礼貌行为、礼貌语言两方面的内容。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为有效沟通打好欢愉的环境基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净化语言环境,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这也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要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表达本是为了有效沟通,就不能不关注对方的感受。这就需要站在对方能否理解能否接受的角度,思考用什么词句、用什么句式、用什么语气语调、如何表达等问题。正是由于太多的人只是为了说而说,并没有花心思去思考对方的感受,不注意表达方式方法效果,才导致了表达和沟通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三要在语文实践中积累巧妙表达的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大量的表达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你说我听”“你写我读”“我们一起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等听说读写中,充分实践,比较借鉴,积累并掌握有效表达沟通的策略,使学生的表达越来越巧妙,沟通越来越有效。学会准确、有序、巧妙表达,让学生打开心扉,走出封闭,在尽情尽意中融入他人融入社会,在融洽的人际中感受人情的温暖。观察是吸收,思考是沉淀,表达是输出,这三者是一个人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完整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外——内——外组成的健全生命完整体验的过程,是贯穿人一生的核心能力,这一过程都需要语文这个工具,因此,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是落实“大量的语文实践”的三条途径。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叶圣陶,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3]汉斯·罗伯特·姚斯(德国)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先在状态”理论[官网][4]维果斯基(前苏联)最近发展区理论[官网][5]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多元智能的“个别差异”理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