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微”探究,语文“大”课题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课堂“微”探究,语文“大”课题顾跃波(曲靖市富源县第一中学,云南省曲靖市,655500)摘要:在微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以微小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促使学生展开知识建构。在学生微探究的过程中,教...
课堂“微”探究,语文“大”课题顾跃波(曲靖市富源县第一中学,云南省曲靖市,655500)摘要:在微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以微小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促使学生展开知识建构。在学生微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角度提出问题,对其进行点拨;在指导时要进行引导追问,促使学生碰撞思维,触类旁通;教师要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用具有开放性的主题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开拓视野。关键词:微探究;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学者冯为民提出微探究指的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从微观角度入手,选择一些切口较小、较为精巧的任务促使学生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和探讨进行适当调控,让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的教学方法。微探究的项目虽然小,但是却对学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能让学生见微知著,提高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展开微探究活动,注意微探究的特征和原则选择研究课题,用高屋建瓴的点拨促使学生得到进步,用触类旁通的交流让学生碰撞智慧,用开放性的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开拓视野。1、点拨,高屋建瓴微探究所提问题的切入点要小而精,但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却要注意设计那些具有前瞻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其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祝福》一文展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状,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迫害,然而文章的社会背景和学生有较大距离,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找一些问题切口虽小,但是却能深入探讨的问题,促使学生讨论。如提出问题:“思考一下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以祥林嫂为题,以《祝福》为题有何好处?”“文章中多次描写雪景,你认为这样是否是多此一举?”“文章反复写祥林嫂的外貌,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切口虽小,但是却能让学生深入探究,如有学生在探讨文章雪景描写时提出雪景能起到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同时也能引起读者思考,人心的冷漠比雪更冷。学者丁文华在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时提出微探究教学要注意精心设计问题,可以选择针对阅读难点和重点设立高屋建瓴的问题,让学生联系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2、碰撞,触类旁通微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促使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研究问题,得到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动态过程,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但是教师只要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组织其展开交流,必将促使学生触类旁通,构筑起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学习《雷雨》时教师让学生尝试阅读全文,并围绕其中的某些细节进行微探讨。如提出问题:“周朴园为什么要强迫自己太太吃药,从这个细节中能看出其怎样的性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有的从心理学层面提出讨论,认为这说明了周朴园有病态性格,具有强烈的控制欲望,因此才会这么做。还有学生从封建家族制入手讨论,认为作者安排这样的情节是为了体现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还有学生从人物关系入手,认为这段描写不仅能展现周朴园的性格,也能展现蘩漪的性格,蘩漪的几次反抗表现出其想要冲破封建家族的愿望。在探讨中,学生对于如何分析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者冯为民提出微探究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让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生成性和可控性,要促使学生交流互动,相互分享思考问题和学习经验。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3、开放,拓展视野微探究的课堂应该是民主而对话的开放性课堂,教师要不断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拓展视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开放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查询资料,发现问题,并在自由的讨论中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这能促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开放式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激情,而阅读热情的提高又进一步促使学生进入到知识探究中。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教师让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品读《水浒传》全文,并通过分析其中的微问题入手探讨文本。如让学生尝试分析林教头这样的顺民为何会最终被逼上梁山,除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外,《水浒传》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哪些人物被逼上梁山,要如何看待“逼”上梁山这个问题。这个探讨具有开放性,学生在分析众多人物后发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逼”上梁山,有被官府逼迫,有因为犯罪等原因主动上梁山,也有因为梁山需要而被梁山用计逼迫上山。因此学生注意到《水浒传》众人并非单纯都是“官逼民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分析,否则对人物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微探究教学展现了以学习之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令其内驱力得到激活,这样学生就能在开放的空间内进行知识迁移和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开拓视野。微探究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和启发性,同时还要求探究具有适切性。教师在点拨学生时要注意这几点,并给学生构筑思维碰撞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开放式活动,不断地增长见闻。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得到大幅度提高。参考文献:[1]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6(1).[2]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