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8期目录
“四议”按劳分配 培养政治认同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四议”按劳分配培养政治认同范华岭(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省南充市,637009)摘要:把握按劳分配的地位,可以增强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统编教材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我国的...
“四议”按劳分配培养政治认同

范华岭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把握按劳分配的地位,可以增强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统编教材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讲到按劳分配。学生对按劳分配要求的“平等”和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平等”问题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论文围绕“如何把握按劳分配的地位,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主议题,设置四个子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关键词:按劳分配;政治认同;平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不可直接观测和度量。学科内容只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统编教材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讲到按劳分配。由于该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较少接触,对按劳分配要求的“平等”和现实生活中同学们接触到的“不平等”问题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该难点。其次,“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把握按劳分配的地位,可以增强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论文以“如何把握按劳分配的地位,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为主议题,设置四个子议题“如何准确把握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怎样认识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如何理解按劳分配原则的性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使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让学生尝试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出建议。

1如何准确把握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分配。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以后,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个人消费品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对共同劳动成果进行的分配,必须参加劳动,才有资格从劳动总成果中获得应得的部分。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在质上必须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不符合社会需要、不被社会所承认,即使耗费了大量的劳动,也不能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2、怎样认识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问题是按劳分配理论中的首要问题。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认清按劳分配性质和地位,才能自觉地贯彻和维护按劳分配原则。

2.1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一无所有,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本家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因而,工人的劳动是一种雇佣劳动,是强制劳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劳动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提高,成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依据。正如列宁所说“他们千百年来都是为别人劳动,为剥削者做苦工,现在第一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具有为自己劳动的性质。因此,按劳分配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

2.2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马克思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社会主义条件下,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社会产品没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决定着社会还不能直接、充分地满足人们美好的生活需要。人们还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努力地多劳动来维持和逐步增强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3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仅仅是个人谋生手段。消灭旧分工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现阶段生产力还没达到全面发展的程度,还存在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不得不接受社会的各种旧分工。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是人全面发展的自然需求。劳动者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又可以根据自己的脑力、体力和爱好等选择自己愿意从事的工作。

3、如何理解按劳分配原则的性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根本利益相一致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它既是对的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又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行的按需分配。

3.1按劳分配同不劳而获是根本对立的

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强迫奴隶劳动,因而奴隶社会的劳动就是奴隶劳动。封建社会中,封建主占有土地,封建主与农奴之间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因而封建社会的劳动是徭役劳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因而工人的劳动是一种雇佣劳动。由此可见,私有制社会里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凭借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特权,不仅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也占有劳动者本身,成为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劳动不再是为别人劳动的性质。但由于生产力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科学文化和技术发展水平比较低,还不能使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因此,劳动具有为自己劳动的性质。劳动者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努力地多劳动来维持和逐步改善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公有制经济是社会化的集体大生产,劳动者参与集体生产劳动,社会集体负责组织和管理社会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的事务。因而,劳动者的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因此,劳动者为了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就必然要求把自己的劳动和劳动的报酬联系起来,就必然需要按劳分配。马克思指出:“他(劳动者)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多少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部分消费资料。”也就是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凭借自己劳动对社会的贡献,取得劳动报酬或个人消费品的权力。这种权力恰恰是对资产阶级凭借资本对劳动雇佣剥削的否定。

3.2按劳分配要求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体现着劳动者在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的平等权利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只要是付出了符合社会需要的、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社会在作了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即所谓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是指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量,经过为满足社会和集体需要的必要扣除以后,同社会分配给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是相等的。

按劳分配不承认阶级差别,也不承认个人特权,任何人都不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果实,每个劳动者都按照自己的劳动能力进行劳动。也有按照自己为社会提供劳动和作出贡献大小取得个人消费品的平等分配权利。按劳分配体现劳动和按劳动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平等使劳动者从阶级剥削的分配关系中解放出来保证了劳动者真正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激发了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发挥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这种平等权利对于不同的劳动者来说,实际上又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

马克思说:“按劳分配‘这种平等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就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承认同等劳动由于劳动者的个人条件不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不同等的家庭负担和不同等的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等),在分配上产生的差别。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按劳分配导致的不平等。

3.3.1正确对待按劳分配中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1不能把按劳分配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混同与商品经济商品的等价交换。二者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首先,商品经济中只要交换双方价值量相等,就可以进行交换,不需要做扣除。而按劳分配中的等量劳动相交换,要经过为满足社会和集体需要的必要扣除后,才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其次,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因此,按劳分配交换的内容不是价值,而是劳动。交换的形式不再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采取实物分配方式。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在做了各项扣除后,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的劳动量领回,因此,是不同形式的等量劳动相交换。

2不能把公有制经济中的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混同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极分化。

私有制占主体,必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和社会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控制企业的生产和分配,垄断商品价格,占有大量社会财富。无产阶级虽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却占有较少的社会财富,形成了两极分化,即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穷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

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中存在的富裕程度上的差别,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极分化有天壤之别。邓小平指出,两极分化表现为极少数人富裕,绝大多数人贫穷。社会主义从本质上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富。只要我国的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现阶段我国的公有制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各自的生产经营效益不同,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直接分配。为了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劳动报酬必须经过先集体后个人两次分配,因而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仅与自身的辛勤劳动、劳动的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所在企业的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和经营好坏有密切关系。劳动报酬的高低以及导致的劳动者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就是不同等的工作能力在经济上的实现。因此,劳动者在经济生活上的不平等,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表现和结果。只有把劳动者获得的消费品和他生活富裕的程度,同他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联系起来,才能使劳动者端正劳动态度,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只有承认差别,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虽然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按劳分配劳动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可以由自己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决定但由于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总是有一定的限度、劳动有差别、各人提供的劳动量有多有少因此劳动者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劳动者全面发展所必须的条件还只能在自己所能提供的劳动的限度内实现。这就是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指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达,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从而彻底铲除了人类不平等的经济根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4、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发展政治认同素养,才能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内容和形式与马克思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反思,灵活地运用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巩固公有制的发展。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形式。劳动者收入多少不仅同个人劳动有关,而且同其所处的公有制企业经济效益相联,必然促使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调动积极性,让一部分劳动者先富起来,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既有利于个人,又国富民强。因此,在强调劳动的谋生手段时,要向学生传达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对劳动者中那种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精神进行表彰。通过共产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认识到社会劳动和为自己劳动的一致性,认识到今天的劳动和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联系。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是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按劳分配要求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才能获得个人消费品。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不仅要着眼于现在的富裕生活,而且还要有崇高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在尊重和发展个人的合理需求基础上,坚持按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拉开档次,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同时也应遵守和履行法律和社会约定的应尽义务,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阐明了平等与共享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在促进共享发展时必须抓住平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兼顾效率与平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二十五卷、第十九卷、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2.9

[4]孙昌国,《劳动的性质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财经问题研究》[J]1981年第1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