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教育区域探析
——教育地理学的视角
分清了教育地理学、区域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的各自疆界
在教育地理学的区域观看来,教育地理学、区域教育学、比较教育学之间尽管多有交叉,但各有其相对清晰的学科疆界与研究范畴。教育地理学的区域观反映出,尽管教育地理学、区域教育学对于区域研究的主要任务与侧重不同,但教育地理学和区域教育学都是研究同一国民教育体系内的教育内容,一般不会超出一个国家范围内。相反地,比较教育学的视野却常常放在不同国民教育体系或不同国家之间,其视野中的教育空间常常超出国家界限(如中美教育比较、中西方教育比较、欧美教育比较、中日教育比较等),同一国民教育体系内不同教育空间的比较,对比较教育学来说并不是主要的,或者说这类比较教育更多存在于区域教育学中。可见,从教育地理学的区域观这一视角,我们能够较好地识别教育地理学、区域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的学科疆界。
引领国民教育向均衡、协调、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地理学区域观强调教育区划的教育发展意义,倡导对教育发展区进行科学识别与专业化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增强教育政策供给的针对性与适应性,进而为推动教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因而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深化教育改革等层面,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具有明显的教育实践意义。
由于历史及教育发展模式等诸多原因,我国长期“自上而下”的发展思维及治理模式,对国民教育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导致我国教育发展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教育的空间特征与价值往往在“大一统”的治理格局中被淹没而难以体现和发挥效用,且同质化发展常常包含许多低质量的教育重复投资,不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教育质量提高与内涵发展。在教育地理学的区域观看来,高质量的教育恰恰是具有特点以及地区内涵发挥作用的教育,只有立足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内涵增强教育政策的针对性,才能确保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及教育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且教育地理学的区域观强调“投资于人”的教育发展态度及策略,倡导对国民教育进行区划研究并在教育区划、教育投资、教育资源分配以及人才流向之间建立联系,探索其间的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为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政策制定、教育资源分配、智慧圈建设、智库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并据此从教育投资效益最大化的角度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向与分布,进而促进教育质量发展与内涵提升,最终引领国民教育走向均衡、协调、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可见,教育地理学区域观在促进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意义是巨大而明显的。
结论与建议
(一)应高度重视区域观对教育地理学研究及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
区域观是教育地理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教育地理学的区域观实际上搭建了教育地理学对区域开展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不仅对导引和促进教育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国民教育发展维系并坚持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度及策略,也同样具有十分明显的价值和意义。区域是教育地理学研究中的基础性重大概念,尽管研究区域并不是教育地理学进行空间研究的全部,因为对教育空间的研究还可以扩展到更微观的层面,甚至是学习空间和课堂环境等。但无论如何,对教育空间进行区划并开展研究却是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价值意义。因此,教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理论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地理学区域观及教育区划研究对学科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贡献力。此外,任何学科的发展与识别度提升都依赖于一套科学规范的学科术语体系,在这一问题上,除《教育地理学》专著业已建构的主体框架外,仍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这一点,许多从事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在强调:“从概念方面而言,应形成反映教育地理本质及其规律的教育地理概念与范畴或教育地理概念与范畴的体系;从研究方法而言,应形成教育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从研究成果而言,应产生一些重要的教育地理学家和系统的教育地理学著作;应在大学课堂中开设此门课程。”
(二)教育地理学应为教育区划研究建立一整套理论
教育地理学的区域观反映出,在教育地理学框架下对区域的研究,具有十分明显的教育应用意义,是从发展教育的目的出发并从教育发展区的研究与识别开始,对教育的空间问题所做的总结性研究,其研究逻辑反映为“教育应用目的→地理学分析→区域划分与研究→教育促进措施与建议”的建构与实践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已经超越对教育空间的部门研究而站在总结性研究的高度,因此首先要从教育区划的发现与识别开始,并为教育区划研究建立一整套指导理论。这就意味着,教育区划研究需要针对研究逻辑的每一个环节建立系统理论,从教育应用目的分类理论到地理学分析方法与范式,到教育区划指标与区域分析范式,乃至于如何使教育区划研究的建议措施操作性增强而提高政府采纳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