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视域下全球体育秩序
内容与作用
2005年,联合国体育促进和平与发展联合工作组发布《体育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工具:向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迈进》,该报告认为:体育能够为政府间合作提供可能、维护人类健康并降低疾病发病率促进青少年成长、缓和国家间分歧与民族对抗;并建议联合国机构敦促各成员国在国家发展计划和政策中添加体育运动方面的内容,同时,国家、政府及政府间组织应通力合作,给予全球人民的体育运动提供更多支持。
然而,体育在社会中的价值与贡献多被轻视,早期参与“体育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会议讨论的成员国很少,且基本是小国驻联合国代表。为了给新的全球发展议程提供参考,2015年,国际奥委会以“常驻观察员”的身份发布《体育运动对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国际奥委会的立场》[3]'对新全球发展目标中的健康、教育、两性平等、人类居住环境、和平与发展等目标申明了国际奥委会的看法,并总结了体育运动对未来全球社会的潜在贡献(见表1)'基本覆盖了全球体育促进和平与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
从内容上看,国际奥委会认为体育在解决社会冲突与民族分裂、教育公平、青少年犯罪、生态与环境保护、战争及其后续影响消除等国家或国际问题中具有独特价值。例如在消除贫穷方面,国际足联利用南非2010年世界杯所获收益,推动“非洲遗产计划",建立20多个足球希望中心,通过青少年足球教育帮助非洲部分家庭摆脱贫困。伦敦2012年夏奥组委发起“激励全球”计划,其总结报告称巳经为全球约20个国家的2500万人的体育运动提供援助,并影响数十个国家体育政策和发展战略完善日]。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研究显示体育能够促进弱势群体体育权利保护与发展[5]'对少年兵、退役士兵实现生理心理健康援助,提升贫困地区的艾滋病防范,帮助国际移民(难民)融入新社区等[6-7],这些作用体现在一个落后国家或地区采取积极主动的体育发展政策之后,一旦民众意识提升,也能够实现实质性的帮助。
批评与反思
但是,由于投入—产出效率无法衡植,“体育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议题偏向宏大叙事的特点受到诸多学者批评。罗杰·莱弗莫尔[8]认为,相对于其它手段,利用体育运动慈善项目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更谨慎、更细致。因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体育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缺少强有力的支持证据。史蒂文·杰克逊[9飞在((全球化世界的必争之地:体育外交》中所指出的,体育虽然在转移矛盾、促进和平谈判以及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等方面产生良好作用,但并非最佳手段。尤其是随着大型体育赛事的价值得到全球国家的追捧,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等全球性体育组织及其企业赞助商,居于赛事运营的主导地位,决定着不同国家公共资金和资源的分配,并通过这种优势来攫取原本属于承办国的资源。英国布莱顿大学约翰·萨格登教授[10-11J从应用社会学出发,梳理了体育促进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及其限制,通过构建涟漪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运动参与只能算作调节全球冲突与对抗的弥补机制,有干预和辅助作用,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到2030年,通过卫生预防、医体育的价值与贡献
(1)促进人类心理健康,能够增强自尊、帮助人类处理压力、焦虑和抑郁。
(2)促进人类身体健康,尤能提升女童和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
(3)促进人类关于健康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健康知识教育。尤能为女性提供安全、中立的空间,帮助女性学习和了解生植保健等卫生知识。健康教育两性平等人类居住环境和平发展疗、关注心理健康等手段,让全球人口的非传染疾病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
目标4:加强优质教育包容性和公平性,促进所有人终身学习的权利。
到2030年,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并完成优质小学、中学教育,荻取有益的知识。
目标5:实现两性平等,尤其保障女童和妇女的权利。
到2030年,消除全球所有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歧视。
到2030年,确保女性充分参与政冶、经济和公共生活等方面的决策,保障女性平等荻得领导地位的权利。
目标11:让城市和人类居住区更加安全、更具包容性、可恢复性(resilient)和可持续。
11.7到2030年,为全球人类尤其是儿童、女性、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更加安全、更具包容性和可访问性的绿地和公共空间。
目标16:促进全球和平、包容与可持续发展,为全人类提供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有效且负责任的各级机构。
16.1到2030年,显著减少一切形式的暴力,降低与之相关的人类死亡率。
目标17:加强可持续发展可执行性,构建新兴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4)有助于人类尤其是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有助于保护他们免受艾滋病等疾病的危害。
(5)帮助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特别对新兴经济体国家。
(1)体育的特点,使它能够激励儿童愉悦地接受学校教育,提高入学率。
(2)体育和游戏活动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和学术成果。
(3)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4)促进儿童、青少年生活技能和普世价值观的认知与形成。
(5)教会儿童、青少年形成积极生活心态和良好道德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