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莲乡
(淮北市第一实验小学,安徽省淮北市,235000)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也就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中我就基于新时期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模式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素养;教学创新;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当前学校教育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从我国整体的人才培养趋势来看,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越是基础教育阶段越是学生各方面能力打基础的阶段,基础打不牢固,未来学生知识框架构建、思维体系形成过程中都容易导致不稳定,甚至因为某一方面的不足而产生“蝴蝶效应”,反而拖慢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成长效率,所以从整个学校教育来说,小学教育至关重要。
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学相结合的学科,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局限于单纯的识字和阅读教育,而是以这两者为基础塑造学生的语言审美和文学理解能力,即统称为文学素养。而针对于文学素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且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厚积薄发,短时问内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教学成效。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甚至忽视语文学科重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的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即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兴趣,重点塑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必须做到适应时代潮流,吃透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语文的新目标、新要求,从而基于核心素养的构建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下,我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展开具体的教学探究。
1、夯实基础,做好识字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识文断字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整个语文学科的基础。尤其是关系到小学生未来面对阅读和写作时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构建。所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要先从最基础的字词教学入手。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学生。针对小学生来说,很难从内心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所以在任何知识的学习上都缺乏主动性,尤其是对于字词来说,需要学生不断地练习、重复,也就更激发了学生的惰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明确这一特点的同时就要针对性给出教学对策,所以在识字教学上我们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能迁就学生的学习心理,必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监督作用。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的使用新字词,结合文章教学进行重复性呈现,同时做好新授课之前的字词检查,如听写等,给学生一个外来的推动力,从而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其次,素质教育所阐述的以人为本,还要从学生需求方面明确在不同知识点的学习方面的诉求,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的识字动力。
2、狠抓读写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
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学生文学思维的塑造,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要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关键。
首先,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要做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联动。关于课内阅读基本通过课本文章进行呈现,新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整体性的调整,不论是文章题材还是体裁方面更具有多样化和生活化,阅读难度也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的能力进行了调整。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就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通过问题启发等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基于不同文章构建文学思维。
其次,针对作文教学,新课改之后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思维。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作文有一种本能的惧怕心理,所以写作时抵触情绪明显。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主题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让学生以说作文的形式锻炼思维的活跃性,并且在说的过程中初步整理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积极性,逐步完成从说到写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书面表达思维。
3、鼓励为主,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就如上文所讲,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不足,其很难从本质上理解学习的意义,也就很难针对语文学科本身产生学习内部动机,所以也就需要教师通过鼓励等形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塑造外部学习动机。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鼓励为主的评价模式,尤其是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做到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赞扬,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其次,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自由,并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小学生好奇心和表现欲望较强,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思维天马行空,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思维天性,在互动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思维自由舒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前行。
4、小结
改革和创新是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质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作为教师我们要立足本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问、语文学科之问的粘性,从而实现当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也为未来进一步塑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学园.小学语文高年级的读写结合教学方法[J].中小学班主任,2020(12):69-70.
[2]吕康锋.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实践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2020(35):46-48.
[3]杲萍英.基于学科素养培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初探[J].学周刊,2021(01):59-60.
[4]刘琴.让读写并蒂开花——简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0(9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