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的多种形态与功能分析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文本细读”一词来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的语义学,注重语言与思想的碰撞。陈思和认为:“在中国的语境中,文本分析的实际含义可表述为:细读文本。”笔者取后者的含义,将文本细读看作是对于作品文本细...
“文本细读”一词来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的语义学,注重语言与思想的碰撞。陈思和认为:“在中国的语境中,文本分析的实际含义可表述为:细读文本。”笔者取后者的含义,将文本细读看作是对于作品文本细致化的分析思考。文本细读在中西方的不同文学理论流派及文学理论家中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形态。对于文本细读的分析分类在我国已有学者研究,例如王先霈先生《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一书对中国古代文学细读方式的分类讨论就让笔者深感启发,但是立足于创意写作的学科视角,进一步地讨论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对文本细读的分类其实可以这样进行:
(一)科学型细读科学型细读以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文论为主,追求一种科学化的文学阐释方式。他们聚焦于文本内部,注重语言和结构的分析、追求对于叙事模式的科学化提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以形式主义———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式为例。布莱斯勒在其著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中以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为例,为我们展示了新批评的批评方式,以下是他提供的研究问题:“如果这个文本有题目,那么是个题目与诗歌其他部分的关系是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新批评理论和实践假定,批评家已反复阅读过这个文本。哪些词语(如果有的话)需要定义?那些词语和他们的词源需要细查?你可以在文本的词语间找到哪些关系或模式?文本中的哪些词语拥有不同的内涵意义?这些意义的细微差别是否有助于建立文本中的那些关联和模式?可以看出,(1)这种细读模式是建立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值得肯定。因为在阅读主体与批评客体充分熟悉的情况下,才能激发阅读主体言说的欲望。这种言说可能会有“误读”的性质,但是这种“积极的误读”已经是主体的一种创造。与此相反的是阅读主体在对文本陌生的状态中进行言说,由此产生的想法是“消极的误读”,是需要摒弃的。(2)这种问题设计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教师们可以依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快速理解范文或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文学技巧并初具修改文章的能力,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十分值得借鉴的;(3)不难发现,“词语”成为提问中的一个高频词汇,这也是新批评与“创意”形成的最大悖论:新批评主要聚焦于文本的内部结构、语词及词源、修辞手法等完全依据于文本的种种问题,大大忽视了作品的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