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10期目录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摩擦起电’课堂安排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张咪咪新北区实验中学江苏常州213001摘要:文章根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指导一节课‘摩擦起电’的课堂安排,总结课堂安排的基本要求,反思提高。关键词:问题情...
张咪咪

新北区实验中学江苏常州213001

要:文章根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指导一节课‘摩擦起电’的课堂安排,总结课堂安排的基本要求,反思提高。

关键词:问题情景、自主探究、摩擦起电、课堂反思

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何谓教师为主导,何谓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课堂的目标、内容、组织和方法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设计。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要靠教师引导。如果把教师比作“指南针”,学生就是“舵手”。教师根据课堂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热烈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去探索、学习。

课堂安排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建构联系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所以,最有效的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之间的意义和联系

串式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创造思维发展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核心是让学生爱上思维,学会思维和善于思维。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学习动机。教师通过问题串式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积极的思维中去解决问题。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相辅相成,利用得当,就会形成课堂正反馈,相互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体性,就越能反映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的有机碰撞,就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从一个案例谈起:摩擦起电

电荷是学生学习电学内容所接触的第一个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电学的基础。而电荷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深刻的实验。考虑到学生对摩擦起电现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回忆并实验,拉近学生的生活和物理知识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安排:

1摩擦起电

²学生讨论:请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分享‘你眼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分享:脱毛衣噼啪声、手摸门把手触电、塑料梳子梳头,越梳越乱、裤子吸毛等。

²教师演示:教师演示经摩擦后的橡胶棒吸引小纸屑。

原来神秘的电荷离我们这么近,虽然看不到,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总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这个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²学生活动:教师请同学们使用手边的物品,设计实验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动手设计,气氛热烈。

²老师追问: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那带电体间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猜想:相互吸引?也有可能会排斥吧?(学生出现了分歧,有了探究验证的欲望)

²设计实验:学生讨论首先制造出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时观察。教师引导,如何组装实验装置,如图1,实验细节补充完善。

小组实验:教师分配任务:四人一组,其中,2人:摩擦物体、1人:记录数据、1人:组长指挥,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²数据整理:引导学生使用表格处理数据,如图2

黑板上提前设计好一个表格,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过程,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²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摩擦后的两个物体相互靠近后,只有两种现象:要么相互排斥,要么相互吸引。

由此引导分析发现带电体所带的电荷只有2种。继续分析同种物体摩擦后相互靠近后排斥,不同种物体摩擦后相互靠近后吸引。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²教师引导:为什么书本中只安排了两种带电体: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和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

科学家也是和我们一样,使用了成千上万的材质物体摩擦后观察相互作用,发现结果只有两种现象:要么相互排斥,要么相互吸引。所以就选择其中相互作用比较明显的两组物体作为代表。并规定: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2静电危害

²教师提问:冬天脱毛衣时可能会出现闪光和噼啪声,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思考:穿脱毛衣时,毛衣与身体发生摩擦,摩擦起电,使毛衣带了电。

教师追问:非常正确,学以致用就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摩擦起电,毛衣上的电荷不断累积,就会出现放电现象,我们就会看到电火花听到噼啪声。由此,你可以解释电闪雷鸣的产生原因吗?

²学生讨论:乌云天气,云层相互摩擦,摩擦起电,使云层带电,电荷不断累积,就会出现剧烈的放电现象,闪电和雷声。

²教师引导:原来可怕而神秘的闪电也是摩擦起电造成的。

闪电会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触电伤亡等危害,请小组讨论,帮忙给我们的教学楼进行静电防护,让闪电绕道走,不在我们教学楼上放电。

²分组讨论:

学生分享:可以在旁边建一个更高的铁塔,专门负责引雷的;可以在教学楼上装设避雷针,将闪电引流到地下。

教师反馈:聆听并称赞学生,并播放生活中的静电防护视频,拓展学生视野。

²教师引导:静电有危害,那我们如何区分一个物体是否带了电?

请看书本课后练习第2题,找到这个小验电器是怎么工作的。

²教师演示:验电器。

生活中我们用到的验电器,结构类似。请思考,我用摩擦后的橡胶棒接触金属球,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可以说明橡胶棒带了电吗?

学生思考:箔片张开,因为两个箔片带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说明了摩擦后的橡胶棒带了电。

3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新了解了摩擦起电的生活现象,并且理解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时了解了生活中对静电危害的防护,装避雷针、装卡车接地链等。有些同学又有疑问了,两物体摩擦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导致物体带上电?同学们可以提前思考查阅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案例分析:

这一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首先安排了一个讨论,让学生彼此分享各自经历中的摩擦起电现象,气氛热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神秘的电荷就存在学生的生活中,拉近物理知识和学生生活的距离。教师接着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将摩擦起电现象搬到课桌上。深入追问:带电体间有何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整个课堂发展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一步步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数据处理中,引导学生使用表格处理数据,形象直观。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和总结。得到大自然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并且从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得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结论。学生的疑问得到解决,课堂成就感得以提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知识联系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学生自己能思考解释闪电的产生原因,学生的能力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肯定,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播放视频,拓宽学生的视野,既了解了生活中对于静电防护的措施,又见识了祖国在建筑和运输等行业的蓬勃发展。

最后利用验电器,巩固整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结尾的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新知并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堂反思:

整节课,‘问题’和‘活动’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学生在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活动探究中,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锻炼。教师合理进行问题串式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通过问题与实验,学生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掌握了处理复杂数据的方法。通过活动和探究,拉近了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有效调动起来,物理课程的方法能力培养功能和情感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真正的好课是教师要有一万的准备来应对万一的实施,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状态、学习内容来确定课堂的走向。课前虽有充分准备,但却不能预知课上会成什么局面。课堂是要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知状态经历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过程。这样一种解构和建构的循环,不是以解释所有的问题为目的,带着问题进教室的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了问题,同时发现更多问题和疑问,更要带着深入探究的兴趣走出课堂,这才是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孙国林.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出版地:《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8年第09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