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10期目录
小学低年级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探析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小学低年级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探析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数学课程四大目标之情感态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
小学低年级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探析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数学课程四大目标之情感态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应该落实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本文结合具体课例探析了培养小学低年级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内涵、实践策略。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内容;要求;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习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也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数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结合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连加”两个课例谈谈对于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一些思考。

1、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容及要求

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逐步发展形成的,自动化了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2]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着重培养以下数学学习习惯。

1.1认真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进行思维活动的一个窗口,是接触现实世界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最直接的一种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手段。数学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的习惯,就容易发现事物的数量或图形的本质特点,全面获取信息,从而促进对概念理解,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孩子观察方法,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有目的地观察;观察时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中思考,思考中观察。

如课例1中,以“图中有些什么?数一数,鸽子有多少只?老师和同学一共有多少个人?”引导学生观察时从整体到局部,把注意力集中于物和人数量的多少,学生在观察中数出鸽子和人的多少,然后由具体事物的数量抽象出数“10”,引导学生观察“10”这个数与前面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10这个数由数字“1”和“0”组成,左边是1,右边是0,合起来表示物体的数量是“10”,读作“十”。又如课例2中,在学习连加时,动态呈现小鸡走来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从左至右地观察,“原来有5只小鸡,跑来2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现在一共又有多少只小鸡呢?”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分步明确计算意义和顺序。在此基础中连续动态呈现小鸡走来的情境,引导学生立足于整体观察中思考“地上的小鸡由哪几部分组成?要算出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理解连加的意义和计算的顺序。我们在教学中如此长期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2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儿童在动手操作中动觉、触觉、视觉全方位参与,获得直观的理解和感性的体验,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规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在操作中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用具体直观的形象支撑儿童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课例1中,在教学“10的组成”时,引导学生用10根小棒或10个圆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填一填,然后让学生交流、比较中优化方法,即按一定的顺序分和摆,这样不遗漏,也方便记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经由“小棒或圆片的实物操作——在脑中想分的的过程的形象操作——用数表示组成的符号操作”,切实理解和掌握10的组成。

1.3专心倾听的习惯

听是学生获取信息的的重要途径。认真听讲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3]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然而低年级孩子好奇喜动,注意力不稳定也不持久,倾听习惯还较薄弱。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孩子是否认真听讲,对于认真听讲的及时表扬激励,没有认真听讲的及时善意地提醒;要明确倾听要求,听老师讲课时眼睛看着老师,听同学发言时不要随意插话,边听边看,边听边想,看看老师和同学是怎么做的,想一想自己有无不同的方法;“老师的讲解或同学的想法你听明白了吗,谁再来把说一说”让学生听后进行复述,及时强化;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直观性,教师教学语言的儿童化和趣味性,激发儿童听的兴趣。如此多样的方法,长期坚持逐步让儿童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在上述两个课例的学习进程中,当有孩子起来发言时,教师要适时地以“他的说法(想法、做法)你听懂了吗?有不一样的想法或做法吗”或“刚才老师讲了什么?是怎么说的”等类似问题,让其他小朋友起来复述或讲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或做法,从而引导儿童认真听同学发言和老师的讲课。

1.4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能力之“核”,也是数学素养之“魂”!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数学课堂都应该基于“思维”教,围绕“思维”学,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启迪。[4]因而,从一年级学生入学开始,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引导儿童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读边想,边做边想,积极参加问题的讨论,真正把思维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内在的主线,培养孩子积极、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学生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如课例1在学习“10的组成”时,教师以“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用小棒摆一摆”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摆小棒,在摆小棒中思考。在不同的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法后,“他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谁的方法容易记住?”引导学生比较、思考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1.5大胆发言的习惯

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低年级孩子生活经验少,语言区域狭窄,数学语言缺乏,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清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说的机会,要求他们大声地说,说完整的话,有条理地说,从而培养儿童大胆发言的习惯,让孩子们敢说,逐步会说、说好。

课例2中,动态呈现“喂小鸡”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后,让学生用自己话说一说图意,逐步引导学生把看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连起来用完整地话说一说“原有5只小鸡在吃食,先跑来2只小鸡,又有1只小鸡跟着跑来,一共有几只小鸡?”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促进内部的思维活动清晰起来,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1.6规范书写的习惯

书写也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书写不规范、不整洁容易造成学习上不必要的失误。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首先面临着数学符号的书写,在书写数学符号时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让孩子知道怎样写;其次要求孩子一笔一画认真地写,注意书写格式。这样在示范指导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坚持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书写规范、清洁、工整,就能减少学生作业中不必要的错误。

课例1中数“10”是首次出现由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学,在书写时,如果不当就容易看成是两个数,在学生首次正式书写时教师就得做好示范指导,明确书写要求和注意事项。

1.7仔细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只有养成了检查反思的习惯,学生做完题目或解决问题后自觉主动地进行检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错误。然而低年级学生做完作业或解决问题后就抛在一边,检查反思的意识还淡薄。因此,从一年级数学学习开始就应注重引导学生做完后再看看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看错、抄错,所用的方法是否正确?计算是否有错?逐步养成检查反思的自觉意识。

2、培养儿童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

明确了低年级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哪些数学学习习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应积极探索培养儿童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策略和方法。

2.1增强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数学课程四大目标之情感态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关注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落实,只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学习习惯的养成才可能有效地落实于课堂教学中。

2.2寓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于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学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应是务虚的,而应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计算等数学活动中,适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如在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的安静思考的机会,在口算时要求学生“先想好,再抢答”可以每一口算算式后面加个“把食指放在嘴巴的手势”提醒图案,要求学生在题目出示后,先思考,等图案飞走了再抢答。有这样的图案提醒,再着急的学生也耐着性子等图案飞走。如此这样形象生动的图案提醒,让我们的孩子想好再算,能有效促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对于低年级儿童不能单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要根据其认知特点采用生动性、形象性、儿童化的方式,扎实地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3评价激励促进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活泼可爱,乐于表现,喜欢表扬,老师或同学的表扬常常能激发积极主动投入课堂学习的热情。根据这小学生一特点,我们在课堂上一方面用多样的方式及时激励表扬课堂习惯做得较好的同学,树立榜样,强化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对同学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既肯定做得好的方面,又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让学生在自省中自觉克服不良的习惯,巩固好的学习习惯。

2.4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中求逐步提高

好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在养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因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规范要求、系统训练、加强督促,另一方面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在学习习惯养成上要协调配合,步调一致,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巩固提高,逐步形成一种自觉地行为方式。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每个学生必备的素养,也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软着陆”,也需要从行为上进行“硬加工”,既需要指导,也需要训练。让我们从小学低年级孩子抓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助力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9.

[3]陈贤丽.数学课堂中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习惯的培养[J].科学咨询,2016(12):112-113.

[4]许卫兵.以思维为核心的数学素养导向——基于课堂教学的视角[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1):12-15.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