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十年回顾与展望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十年回顾与展望摘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旨在检测我国高职高专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日常和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英语应用技能。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全面检测考生的实用英语交际能力;其信度...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十年回顾与展望摘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旨在检测我国高职高专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日常和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英语应用技能。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全面检测考生的实用英语交际能力;其信度、效度和可行性经过十年实际检验,效果显著。现在每年考生人数接近400万,已经发展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检测我国高等技能型人才实用英语技能的大型测试,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考试将进一步开展效度等相关研究和开发,逐步建成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英语考试体系。关键词: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实用性;效度研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高专到高职教育的转型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将大学教育按照学历分为3个层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专科生只是作为大学学历教育的最低层次而存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才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定为目标。1993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专科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这一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以应用为目的的核心要求。2000年教育部又根据高职教育、高专教育与成人高专教育“三教统筹”的精神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其主要精神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也即要求学生掌握“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要求》,2000);“语言测试在考核英语知识的同时,应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要求》,2000),即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必须掌握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英语交际技能。但是在《基本要求》颁布以前,高职高专教育的英语课程主要是套用本科英语教学的压缩模式,强调的是打好语言基础,忽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专科的英语教学实质上仍然是“压缩饼干”式的、以学科体系为核心的本科教学,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测试考核也主要采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套用其模式、实施所谓的“二、三级考试”。其结果是:(1)能获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历年平均只有,10%左右。事实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设计也并未将高职高专的英语需求考虑在内(杨惠中,1998。(2)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其英语技能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当我国进入WTO以后,由于各行各业的涉外交往和业务交流得到大力加强,突出了各个行业对英语的不同需求,而高职英语教学却跟不上这一变化形势,故其毕业生薄弱的基础英语能力满足不了工作需要.成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瓶颈。为了推动贯彻落实《基本要求》,促进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转变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轨道上来,1996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了“高等专科学校英语课程教学质量检测工作研究组”(简称“检测组”),负责研制适用于高职高专教育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国家级试题库》。该试题库正式发行后,即为数百所高职高专院校采用,受到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对推动《基本要求》的贯彻、促进实用英语的教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试题库于2002年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006年又发行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国家级试题库》第2版。当时,为了贯彻《基本要求》,许多省市教学主管部门反映,应当有一个能够针对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对学生实际应用英语从事日常和业务工作的能力进行考核的检测标准。为此,检测组以试题库为基础,推出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供省市级教学管理部门使用,并为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将考试分为A级与日级。1998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在8个省市试行以试题库为基础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教高[1998]91号)。1999年教育部再次发文,提出:“在三年内把目前的二、三级统考逐步转到用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试题库考试的轨道上来”[教高司(1999]20号),并增加了5个省市试行这一考试。试测的反响很好,受到院校教学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广大师生的欢迎。2000年起这门考试正式向各省市和自治区推出,但考虑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由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教委)主管,各院校教学情况不一,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检测标准,因此考试的实施是逐步推广,并由地方教学主管部门决定并主持实施。这门考试的设计以《基本要求》为基础,贯彻了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精神。试题的60%左右都是高职高专学生必备的应用性内容(如接听电话,工作接待,起草或翻译通知、业务函件、公司或产品介绍、广告、技术说明书等》;同时注重实用技能的检测,主观题和需要考生动手书写的试题占55%以上。在英语技能方面着重对听、读、写、译进行全面考核。如此紧密地结合实用能力的英语考试在国内是首创。2001年,教育部批准成立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考试委员会主要负责研制考试标准和制定标准化试卷;考试的管理和实施则是由各省、市、自治区教学管理部门主持。教育部多次明确指示,高职高专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教高[2006]1fi号),为人才市场提供合格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就是专门为高职高专教学设计、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一种教学一水平考试。它提供的是符合人才市场行业需求的实用英语交际能力的评定标准,反映了全球化的经济和文化需求,对我国职业英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由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符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能向用人单位提供有关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的科学评估依据,对招聘和就业双方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推行了这一考试,成为我国广为接受的大型高职英语考试。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职业人员的口头交际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考试委员会顺应这一形势,设计了与笔试并行施考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一口试。并于2005年开始试行基于计算机的口语考试,内容紧扣考生在将来工作中使用英语从事日常和涉外业务交际的需要(罗鹏,2005)。考虑到需要口语能力的学生主要是有可能以英语从事有关涉外工作的学生,因此以设立考点的方式在有需求的院校试行口试。口试的推出促进了高职高专,特别是有涉外需求的院校,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至今,在每年两次的口语考试中,考生已达26000余人,且参考人数在逐年增加。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经历了,10年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体现在:(1)起到了积极贯彻《基本要求》的作用。由于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基于《基本要求》设计的,在其后效作用的影响下,各高职高专院校已从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进而日益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实际运用交际技能。(2)促进了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建设。继积极贯彻《基本要求》的《实用英语》和《新编实用英语》出版以来,目前我国许多出版社都十分注重出版贯彻高职高专《基本要求》的英语教材。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高职高专教材编写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3)由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检测标准强调了对实用英语能力的考核,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对实用性文字和实用性口语的教学日益重视。从历次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和口语考试的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已表现出了流利的英语口语实用交际能力。(4)《基本要求》颁布后,特别是有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实用英语检测标准后,各地大学英语研究会都开始针对高职英语教育进行专门交流,许多地方还成立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究组织。对职业英语教育进行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改革。(5)由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为用人单位招聘一线岗位人员提供了可靠的、科学的英语实用交际技能检测标准,这就更有利于用人单位了解高职高专毕业生以英语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6)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以其实用性和规范性还引起了国外考试机构的关注。例如英国一所著名大学的应用语言学中心多次与考试委员会进行学术交流,对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表现了很大的合作研究兴趣。虽然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仍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高职高专院校。所以,从2007年起,考试委员会已经开始对新形势下职业英语教学和考核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成果,为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研究与开拓职业英语考试的新视野。考试委员会已经在口语考试中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考试。这一现代化测试手段的引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计算机辅助考试仍将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考试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吸取国际职业英语考试标准的长处,借鉴国外职业英语教育和测试的先进理念.考试委员会已经与该大学应用语言学中心确立了意向,开展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效度研究。我国作为职业教育的大国,理应有自己的职业英语考试标准。考试委员会有信心进一步完善并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英语考试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