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本研究考察的各变量间相关显著。其中,亲子关系与初中生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个体的亲子关系越亲密,其学校适应越好。这意味着亲子关系作为个体最早的人际关系,其对...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本研究考察的各变量间相关显著。其中,亲子关系与初中生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个体的亲子关系越亲密,其学校适应越好。这意味着亲子关系作为个体最早的人际关系,其对个体适应的影响在初中阶段是不可忽视的。亲子关系以家庭环境和血缘联结为基础,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使得个体获得更高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有利于学生情绪情感、学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与适应。其次,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中学生与老师、同伴关系的亲密稳定,有助于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完善心理支持系统,进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起积极作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三种人际关系对初中生的学校适应作用大小结果显示,师生关系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此结果与王佳宁等研究结果一致,即关系更能预测初中生的学业成绩,却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相悖,在西方文化中同伴关系对个体适应发展的影响大于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究其原因,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事师之犹事父也”———中国非常重视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崇高权威的,这种尊师重教的传统在当代初中生的身上依然根深蒂固。其次,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生处于初中升入高中的关键时期,当代初中生的课业繁重,升学压力日益增加,老师在此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至关重要。可见,对于中国的初中生而言,师生关系仍然是其学校适应中起最重要影响的人际影响因素,并没有像西方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让位于同伴关系,至少在初中阶段,教师的影响力依然是第一位的。同样,亲子关系的影响也超出了同伴关系的影响。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和中国重家庭人伦的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价值观有关,家庭对个体的影响超过个体主义取向的西方,在初中这个阶段,虽然个体开始逐渐摆脱家庭的影响,但家庭对于中国孩子的影响力仍然持续存在,超过同伴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无论亲子关系还是师生关系,对于个体而言均为垂直性社会关系,在中国初中生身上,垂直关系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均超过水平关系———同伴关系,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伦理纲常、上下尊卑、等级有序的集体无意识密不可分。总之,对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初中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三种人际关系都会对青少年的学校适应产生影响,但师生关系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垂直关系的影响力超过同伴关系,这一不同于西方的研究结果体现了某种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