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年9期目录
两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许金苗(周巷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慈溪,315300)六月底,我参加了慈溪市语文毕业测试阅卷工作,其中两道词语解释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水平卷阅读中“见分晓”一词的解释,二是能力卷阅读中“知...

许金苗

周巷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慈溪315300

六月底,我参加了慈溪市语文毕业测试阅卷工作,其中两道词语解释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水平卷阅读中“见分晓”一词的解释,二是能力卷阅读中“知其然”和“所以然”两词的解释。我分别抽样了100份试卷,对这两题的答题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与分析。

【试题一】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街头夜晚,叫卖者常常喊着“萝卜赛梨”,引诱你非买一个尝尝不可。萝卜还有“红到心”的别号,但它的内心是不是发红,还得等到剖开之后,经过检验才见分晓。——节选《我爱枫叶》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见分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本中,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答案内容

“萝卜的内心是不是发红,要等到剖开后才知道”及相类似的解释。

“明白事情的真相”、“露出事物的本来面目”等解释

“知道”、“明白”等解释

人数

49人

13

38

占比

49%

13%

38%

从上表可知,大部分学生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时,只会罗列具体的言语材料,而缺乏归纳、提炼。另有相当多的学生,并未充分利用上下文信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比如这个词语,抓牢一个“见”字、一个“晓”字,便得出“知道”、“明白”的解释,理解显得片面。

【试题二】

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还要善问。学习犯难不急于问人,要先问自己,后问人。问己,应反复思考;问人,会得到启发。问,要问得准,问得深;因为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节选《“学”与“问”》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已成为一句俗语。请你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解释一下:“知其然”的意思是:;“所以然”的意思是:

样本中,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答案内容

知其然:知道事情的原因

所以然:为什么是这个原因

知其然:知道事情的结果

所以然:为什么是这个结果

知其然:知道问题(题目)的答案

所以然:为什么是这个答案

知其然:知道它是这样的

所以然:它是这样的原因(它为什么是这样的)

人数

20

34

41

5

占比

20%

34%

41%

5%

这道题的考点一是“其”字,二是“然”字。由于是能力题,所以并未采取“解释带点字的意思”之类的纯粹记忆的形式进行考查,而是选择了“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解释”的方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正确率只有5%,而有95%的学生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概括,导致解释出现偏差。

我认为,解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解词能力薄弱,理解便寸步难行,分析、概括、综合、评价更无从谈起。这两道试题的答题状况促使我对解词教学进行了一次反思。

1、对“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思考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义的重要方法,因而,在小学各学段,《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细读这三条要求发现,除了在第二、第三学段增加了体会表达的内容之外,对联系上下文解词均作笼统表述。增加体会表达的内容,貌似体现了学段特点,但词语的表达效果属于修辞范畴,联系上下文解词的学段特点不甚明了。词义是词语内涵与外延的综合,具有高度抽象性。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对词义的把握程度也有所区别,因此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联系上下文解词所应达到的度,不该笼而统之。

我认为,第一学段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词不妨定位为能找到文中相关句子,能提取相关具体事实,并能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步增加对语境信息分析、归纳的内容,逐步要求学生对词语一般内涵进行概括,由具体走向抽象。

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联系上下文解词训练,我觉得可以这样进行:1、读文找句。阅读相关语段,找出与所解之词相联系的词句。2、思考句意。孤立的一个词语的意思比较难以理解,一串词语组成句子表达的意思往往比较显豁,这就是语境义,想一想语境义是什么。3、联词解义。结合语境义,并联系所解词语,推想词语的意思。比如,试题一中“见分晓”一词的理解便可以按这样的方法进行。首先,找出与“见分晓”相关的词句:“萝卜还有‘红到心’的别号,但它的内心是不是发红,还得等到剖开之后,经过检验才见分晓。”然后,想一想句子的意思:句子讲了萝卜的“名”与“实”。萝卜有“红到心”的别号,但那仅仅是个名号,实际情况不得而知,可能名副其实,也可能名不副实。最后,联系“见分晓”推想其中的意思:见分晓的是事物的实际情况、事情的真相。词义豁然开朗。

2、对“词义识记”的思考

识记词义是一种不被主流认同而又普遍实行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遴选一些所谓的重点词语,让学生识记词义以备不时之需。那么词义识记是否真有必要?我认为有必要,但并非识记那些所谓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学生缺乏词义积累,必然影响阅读理解;而汉语词汇浩如烟海,学生又多为机械识记,既识不完也记不住。因而,应该让学生识记一些构词能力强的、能够以一带十的基本字的意思,由一个个基本字的意思串联起一串串词语,建构起一个个词义知识系统,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文言文中,学生接触最多的莫过于“之”字,这“之”字也大量存在于成语之中,比如“惊弓之鸟、井底之蛙、不毛之地、置之不理、恨之入骨、行之有效”等等,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以迁移。在明了“之”字意思后,首先让学生列举含有“之”字的成语;接着说说这些成语中“之”字的意思,试着解释成语的字面意思;然后按“之”的不同意思对成语进行分类,在分类比较中发现规律:在名词之前的“之”为助词义“的”,在动词之后的“之”为指代义“他(它)”等。这样,学生积累了一个词义,理解了一组词语,习得了一种词义识记的方法,一举三得。

识记词义,我不主张死记硬背,而是提倡运用,通过广泛联系,集合大量语例建构起词义系统,积累词义,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试想,教师在教学《学弈》一课时,对“非然也”一句的“然”字加以拓展,学生的答题面貌定然大会改观。

3、对“词语辨析”的思考

以上两道试题虽无涉“词语辨析”,但它也是词语理解的一种手段,往往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进行。然而,阅读过程中的词语辨析其着眼点已不是理解词语,而是指向了表达,指向了情意,这种辨析修辞多于词义,对学生解词能力的提升意义不大。

理解词义需要辨析。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近义词,不能区别词义的细微差别,无法真正理解,更无法准确运用。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备词语,对需要辨析的词语有一整体把握。辨析时,不能罗列一下词语意思草草了事,而应系统进行。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辨义。辨义是最基础的,找出相同义素,辨别不同义素,从内涵上加以区分。2、搭配。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不同的搭配对象(当然也有交叉的现象),利用搭配进行分化有助于厘清词义的边界,有助于词语的准确运用。3、造句。借助造句,打通词语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运用中巩固、强化词义,同时大量的言语实践材料为扩大应用提供了范例。总之,立足词义,依托语例,着眼运用,方能提高辨析的效益,提升解词能力。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