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界面设计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无论微课程内容以何种多媒体素材形式表现、在何种时机出现,最终都是统合在若干个微课程界面中完整地呈现给学习者。在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界面设计并不仅仅为了让学习者感受视觉上的美感,而是追求如何在更深层...
无论微课程内容以何种多媒体素材形式表现、在何种时机出现,最终都是统合在若干个微课程界面中完整地呈现给学习者。在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界面设计并不仅仅为了让学习者感受视觉上的美感,而是追求如何在更深层次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习者借助内容界面在隐含的或显性的互动过程中推进自己的学习进程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里主要探讨ARCS模型对微课程界面的布局设计与交互设计两个方面的启示。
1.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界面的布局设计(1)微课程界面的整体布局设计在ARCS模型视角下,结合微课程自身目标微型化、内容微小化、时间微短化的特征,微课程界面整体布局设计不但要保证界面整体和谐美观,以增强微课程界面的艺术性、友好性、易用性与实用性,更要指向突出主体内容,让学习者能够迅速捕捉界面中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重视内容素材在界面中的整体构图,合理安排界面中各个要素的位置和大小,使其符合学习者的视觉特点,重点突出,能够支持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比如,在实际操作层面,需要注意学习者以下视觉特点以优化微课程界面的整体布局设计:学习者更趋向于将微课程界面上排列紧凑的、具有空间临近性的内容对象,或者形状具有相似性的内容对象,或者具有相同运动方向或规律的内容对象视作一个内容整体;学习者更倾向于或者更愿意看连续的内容,当看到一些未闭合的、开放的物体会在视觉上自动闭合;学习者的思维往往具有调和性,更容易将看到的复杂事物跟自己熟悉的事物相关联,尽量将复杂事物简单化或者更容易向自己熟悉的方向联想思考;学习者会自动区分前景与背景(2)微课程界面的动态设计在ARCS模型视角下,如果界面设计能够适当考虑其动态性,则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微课程界面的动态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重视多个微课程界面之间切换转场效果的设计。比如众多微课程中以PPT课件为主要载体,PPT内置了大量页面间的转场效果,微课程设计者可以适当加以利用。二是在尽量不干扰学习者注意力的前提下,适当设置一些诸如弹出的窗口、标注、提示等动态交互性辅助界面,直接指向提示学习者注意。三是可以在微课程界面中动态地加入教师同步讲授的画中画,让学习者感受到教师在同步指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有利于在社会性层面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生成与维持。2.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界面的交互设计由于时长的限制,单一微课程中涉及的教学交互并不像传统课堂中形式多样,但是并不意味着微课程不需要重视交互设计。相反,由于微课程学习者往往是自主选择适合个人需求的学习地点与时间,在物理空间上与教师、学习伙伴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缺乏教师或同伴面对面的监督与交流,因此容易缺失传统课堂学习中的“临场感”,不利于学习动机的维持,所以更需要进行精心的交互设计。然而,也正是由于微课程的内容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交互类型、交互时间与交互方式有所限制,所以大多数微课程并不能像传统网络课程那样嵌入大量的交互功能与资源,而是将交互设计融合于界面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界面本身的操作设计;二是面向内嵌式学习活动的界面交互设计。(1)界面的基本操作设计根据ARCS模型,如果学习者对学习进度能够进行自主控制、对学习环境进行自主设置、对学习内容显示方式进行自主调整,则学习者更容易形成学习的自信心并感受到学习内容及环境与自身的相关性。微课程界面的交互设计之一便在于要尽可能允许学习者能够在界面中便捷地使用相关功能按钮或选项,实现对学习内容与环境的自主设置。比如,学习者可以随时快放、暂停视频内容;能够选择是否打开背景音乐;能够设置是否显示或者显示何种字幕;能够对视频局部进行放大或缩小等。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习者可能利用不同的学习设备学习微课程,所以还需要允许学习者按自己的偏好设置界面显示的分辨率与显示风格。(2)基于学习活动的内嵌式界面交互设计根据ARCS模型,即使当学习者面对表达丰富、界面美观的微课程内容之初被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但如果后期缺乏拓展的知识与情境帮助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如果不能精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适度检测学习效果,如果不能将学习者的学习置入一个社会化的情境,那么学习者也难以感知到所学内容与之的相关性,难以认识到所学内容的价值,相应地会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并且难以体验学习的满意感。微课程需要在有限的界面表达中嵌入适当的学习活动支持长远学习动机的生成与维持。微课程的嵌入式学习活动可以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设计:一是在微课程界面中提供导航支持,加入一些拓展的资源提示与链接,支持学习者发现相关学习内容。尤其是针对序列性微课程,更应该提供导航体现课程内容体系本身的关联性,通过整体关联导航与资源拓展的方式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记忆”与“理解”,从而促进学习的迁移。二是可以内嵌一些测评类学习活动引导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应用”与“分析”。比如,可在学习的过程中安插提问、练习、测试等环节,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回顾、梳理、应用与自测。三是可以在微课程界面设置一些浮动的功能选项,支持学习者标记、评价、分享课程内容,以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评价”层面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习的社会化。四是将讨论功能与微课程内容设置在同一页面内,避免页面切换操作造成注意力分散,可以增加可折叠的论坛区域,也可以使用视频弹幕技术,为学习者讨论、协作、分享提供支持,允许学习者根据其学习情况实时“发声”,个性化整合应用所学知识,推进学习者在学习内容上的实时自主“创造”,以提升学习者对学习的自信心与满意度,从而有力促进其学习动机的维持。五、结束语众多研究者对于微课程“为何而微”“微在何处”的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优质微课程本身的价值毋容置疑,然而在实践层面究竟如何设计与开发出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微课程依然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本文立足于对ARCS模型的理解,在设计层面讨论了微课程“如何而微”的话题。ARCS作为一个典型的动机模型,不但关注动机的激发,更重视动机的维持,在本质上重视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重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与学习者的相关性。在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设计的重要关注点则在于如何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表达微型学习内容,体现微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支持学习者达到预期的学习绩效水平并形成长效的动机机制促进学习的迁移。按此思路,可以说“微”并不是微课程的目标,而是微课程体现其学习价值与社会功用的途径。换言之,在ARCS模型视角下,无论是微课程目标或是内容的微型化,无论是微课程界面的构成设计还是交互设计,都需要立足于了解和判断学习者对微课程学习的准备状态与价值取向,相信这不仅仅对我们真正重新认识微课程中学习者主体地位有着一定的启示,也为我们在理论层面把握微课程的本质、在实践层面将微课程“微”得恰到好处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