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要:微课程因其表现时长的有限性、应用情境的多样化、使用时间的碎片化,较之传统课程,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有着更高的要求。从ARCS模型动机激发与维持的教学策略出发,探讨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学习目标...
摘要:微课程因其表现时长的有限性、应用情境的多样化、使用时间的碎片化,较之传统课程,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有着更高的要求。从ARCS模型动机激发与维持的教学策略出发,探讨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界面三大维度的设计要点。研究认为优质的微课程应该学习目标明确、知识内容精致、表现形式适切、支持学习者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与整合,具体表现为:(1)微课程目标设计应突出目标的“明晰性”与“关联性”设计;(2)微课程内容设计应强调内容的“构成设计”与“表现形式设计”;(3)微课程界面设计应关注界面的“布局设计”与“交互设计”。研究期望以ARCS模型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微课程,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目标、内容与自身的关联性,从而维持学习的动机、体验学习带来的满足感,促进学习迁移。关键词:微课程;ARCS;学习动机;设计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可汗学院、MOOC、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微课程作为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内容层面的重要载体,其设计与开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关注。基于对人类注意力持续时间以及同一时间注意范围有限性的认识,微课程提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设计的微型化。虽然目前针对“微课程”的定义与特征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并且“微课程”常常又被表述为“微课”或“微视频”,但是大多研究者都倾向于将“微课程”定义为面向微型的、一定的教学目标,经由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微型视频表达,承载了一定的教学活动,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具有相关性的一系列微教学内容。单一的微课程大致时长5-10分钟,多个单一的微课程则组成一个系统的、面向某一系统教学目标的微课程体系。单一微课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知识讲解、技能观摩、实验演示、习题讲解、集体答疑、数字故事等类型。无论是单一的微课程,还是整合的微课程体系,无论是具有何种表现形式的微课程,都需要立足于对教学原理本身的理解给予精心的教学设计,尤其要重视如何在单一微课程有限的时长内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者能够积极地、有效地、持续地、可迁移地进行主动学习,其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是关键。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John·M·Keller教授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了众多从事教学设计与实践工作的研究者与教育者的关注。ARCS动机模型的研究要追溯到Keller于1979年在《动机与教学设计:理论视角》中基于期望价值理论提出的动机系统设计思想。经过研究实践的不断深人,他在1983年正式提出动机设计模型的四要素,即兴趣、相关、期望和满意,后经修改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ARCS动机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与其他动机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ARCS模型并不重视对动机内涵与类型的抽象界定,而是在实践层面分析动机的生成机制并据此提出适切的教学策略,认为学习动机的成依赖于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四个既具有层次递进性又高度相关的动机过程。相应地,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资源,利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支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生成与维持。“注意”是指学习者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对学习目标与内容具有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愿望;“相关”是指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符合学习者的客观需求,符合学习者当前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能够与学习者已有经验相联系,对于学习者的未来发展存在一定的价值;“自信”是指学习者对于自己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所面对的学习情境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准备,具备达成预期学习目标的信念;“满意”是指学习结果符合学习者的期望并且产生积极的作用,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ARCS模型视角下,动机的激发不是最终目标,能够有效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迁移才是最终目标。笔者认为ARCS模型对于微课程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ARCS动机模型所提出的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策略,就微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与界面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二、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目标设计据ARCS动机模型,设计明晰的、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知识能力水平的适切的教学目标是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起点。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各种动机激发与维持策略的唯一中介,只有根据明晰的、系统的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适当的教学内容与动机策略。在ARCS模型视角下探讨微课程目标设计可以重点关注目标的“明晰性”与“关联性”问题。1.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目标的“明晰性”设计(1)微课程目标指向的明确性在ARCS模型视角下,跟传统学校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一样,微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但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本身应该具有明确、具体的特点。每一个微课程都应该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明确指向服务于某一个微小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意味着教学设计者能够基于对整个课程体系目标的把握,对整体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界定与划分,实现单个微课程教学目标的微型化设计。与此同时,也要充分注意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程教学目标的类型与层次性的明确性设计,便于后期指导具体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表现方式的设计。比如,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立体式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在设置微课程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对不同维度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特征确定各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层级水平。(2)微课程目标表达的明晰性ARCS模型指出,如果在学习开始之初,能够开宗明义地告知学习者期望他们达成的学习目标,更有利于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提取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对学习目标形成合理的预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微课程较之传统课程由于时长的有限性,更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初即明确告诉学习者学习目标,以帮助学习者对微课程目标形成清晰的思路,为其后续学习活动指引方向。与此同时,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息息相关,微课程目标表达的明晰化使得学习者对完成微课程学习后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可以先期形成一定的了解和推断,从而使之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努力程度预测自己达成微课程目标的可能性,有利于学习者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信心,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投人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最终的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