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0年4期目录
“不分”庐山真面目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不分”庐山真面目邓国胜(庆阳市第六中学,甘肃省庆阳市,745000)摘要: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模拟题和全网对杜甫诗《送路六侍御入朝》中“不分”解读不够准确,造成了对整首诗的理解错误和肤浅。...
“不分”庐山真面目

邓国胜

(庆阳市第六中学,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模拟题和全网对杜甫诗《送路六侍御入朝》中“不分”解读不够准确,造成了对整首诗的理解错误和肤浅。从词义、语境、章法、风格、手法、诗情六个角度进行解读,方可还“不分”一个庐山真面目。

关键词:解读;杜甫;不分;真明目

最近看到一道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模拟题,是杜甫的《送路六侍御入朝》: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其中一个简答题问: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其参考答案是:“‘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情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谴,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这个解读不仅错误,而且肤浅。

原因在对“不分”的注释上:“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作‘不忿’。”“不分”解释为“不忿”是正确的,但解释为“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明显是错的。

从词义来看。如果说“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那么“分”相对应就是“满意”“喜欢”的意思,可古今汉语词典中“分”没有“满意”“喜欢”的意思。

从语境看。“分”应为“忿”,是个通假字,是“愤怒,怨恨”的意思,“不忿”就是“不愤怒,不怨恨”的意思。放在诗句“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中,就是不怨恨“桃花红似锦”,怨恨憎恶的是“柳絮白于棉”。单就景物本身来说,同样是春天的景物,在一般人眼中,都是美景,可诗人却表现出“不忿”“生憎”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实在是没有道理。可结合全诗来看,这首诗写于儿时伙伴将入朝为官之时,用“桃花红似锦”既写送别时间,是春色正浓之时;又写友人前程似锦,如眼前的桃花一样美好,而自己却是落魄之人,两厢对比,一般人难免会有嫉妒之情,这是人之常情,可诗人明确地表明自己“不分”,也就是不怨恨,不嫉妒,显示出诗人不同常人的胸怀和对友人有如对待亲人般的真诚。同时,诗人之所以有超于常人的胸怀和气度,既是“童稚情亲四十年”的体现,又是因为诗人一生想的最多的就是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即使自己挨冻受饿,他还牵挂百姓,不忘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他的人生理想决定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他只怨恨的是“柳絮白于棉”。“柳絮白”有四层含意:一是写眼前实景,点明时令,意味着春将残;二是,从诗句“童稚情亲四十年”可知,诗人已四十多岁了,“柳絮白”意味着自己将到暮年;三是,从诗人生平可知,柳絮飘飘更意味着自己颠沛流离的人生,用“生憎”表达出了诗人对自己功业无望的怨恨之情;四是,从写作背景可知,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不久,诗人借柳絮白”写出了自己对唐王朝走向衰落的预言,并对国家由盛而衰表达出了自己的“生憎”,即怨恨之情。诗人用这“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看似无理实则情深的诗句,向友人表达出了对友人入朝为官的不嫉妒、对自己人生遭际的怨恨、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同时还隐含着对友人的劝勉和期许。体现了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特点。

从古诗的章法看。古诗讲究起承转合,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是这首诗的颈联,应该是转,应在首联起、颔联承的基础上,不仅诗意要转,而且诗情还要转。首联引出友情;颔联延续首联继续写友情;颈联就不能继续写友情了,否则就不是转,而是承了。如果理解为参考答案所说的“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谴,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那么不仅不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而且诗意也会趋于单一,缺少波澜和张力。

从杜甫诗的特点看。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特有的特点,在句意上有抑扬,在情感上有跌宕起伏。如果把“不分”理解为“不满、嫌恶”,就和下句“生憎”表达的感情内涵是单一重复的,感情色彩是一致的,缺少变化和节奏,不符合沉郁顿挫的特点。只有把“不分”理解为不怨恨、不嫉妒,不仅拓宽了诗意诗情,而且与“生憎”构成了一扬一抑,使诗句有了曲折和句断意连的艺术效果。

从诗歌创作的常识看。在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已是常识。春色,在有些人眼里是动人的,在有些人眼里却是恼人的,如:“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愁断魂。”(杜牧《清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诗人在春色中难以释怀的真情,并因跨越时空地准确地击中了后世人难以言明的心意而成为名句。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对“不分”的解释错误,参考答案才将“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脱离语境而孤立地认为“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并以此就认为“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情理。”这才是真正的既不合诗意,又不合情理。

从诗歌表意丰富的特点看。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就在于言简义丰,用极少的语言表达出极其丰富的意蕴和情感。正因对不分”的解释错误,参考答案才对“看似无理实则情深”中的“情深”只理解为“情谊深厚”,而没有理解为“情感丰富”。认为“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显然,这样的理解过于肤浅。这一点需从从全诗来看。

首联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是对二人友情的回顾。“童稚”既写了情感的缘由和起点,又表明了情感的纯洁,这份纯真正是下文“不怨恨”“桃花红似锦”的真诚表露的基础。“情亲”二字统领“四十年”和“中间消息两茫然”,跨越了久长的时空隔离,写出了情谊的深厚。颔联“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承接回顾过去的首联,写眼前和将来,只是诗人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对将来“更为后会知何地?”的难以预测,由过去的难以相逢,推测到将来相逢的渺茫,是为好好珍惜眼前的相聚蓄势,可下句“忽漫相逢是别筵”,相逢成了离别,使本来相逢不易的悲凉和感伤,陡然倍增了无尽的伤怀。如果单纯地写友情,不足以有这样的低沉压抑,之所以有这样直击心灵的冲击力,就在于这一过去、将来、现在的打破常规的叙述顺序,在跳跃迂回中,更符合情感的真情流露;就在于在跳跃迂回的叙述背后,还隐含着孤苦无依的身世飘零之感和世事艰难人生无常的无奈,这一点才是造成二人相逢不易、相逢难测、相聚短暂的根源。因此,颔联不只是对首联写友情的简单重复,而是在首联写情感的纯洁真挚的基础上,延伸至诗人对世事人生和各自人生遭际的含蓄表露,写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曲折和丰富,显得情深意切。体现了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特点。

颈联如上分析,不仅写了友情的纯洁真挚、对友人的祝福和期许,而且写了自己功业未竟的感伤和无奈;不仅写了人生的艰难,而且写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尾联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无赖”在这里应该是可爱、可喜的意思,与唐代段成式的诗《折杨柳》“长恨早梅无赖极,先将春色出前林”、辛弃疾的词《浣溪沙》“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的意思相同。“”在这里应该是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还无赖”应该是还不错,与“不分桃花红似锦”的“不分”表达的“不怨恨”的情感是一致的,同时“”是不顺从的意思,一个“”字,写出了眼前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色与内心充满愁绪的诗人的心境不协调,春景越烂漫,诗人心情越糟糕,无心欣赏,只得转身借酒疏泄排遣愁怀。对眼前春色的肯定是为下句转折写愁肠的情感做铺垫,在美景与悲愁、乐景衬哀情的对比中,诗句有了节奏,诗意有了变化,诗情有了起伏,给人绵绵无尽的遐想和余味无穷的沉重与叹息。

综上所论,“不分”为“不忿”,就是“不怨恨、不愤怒”的意思,而不是“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正是因为对“不分”理解错误,导致对颈联的理解错误,正因对颈联的理解错误,也就导致对整首诗诗意理解的错误和肤浅,那么,参考答案出现了常识性的错误和肤浅的理解,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独这份高考模拟题的答案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和肤浅,整个全网上也是如此,这才是真正可奇怪的了。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