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材国际化的主要观点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主要观点:1、20世纪90年代基于教材更新换代的学术动因,以及国内编写的通用教材不适合海外教学的需求动因,而提出了编写国别、语别教材的理念。这是合情合理的,是教材编写研究深化的某种必然。2、进入21世纪,特别...
主要观点:
1、20世纪90年代基于教材更新换代的学术动因,以及国内编写的通用教材不适合海外教学的需求动因,而提出了编写国别、语别教材的理念。这是合情合理的,是教材编写研究深化的某种必然。2、进入21世纪,特别是以2009年召开的“国别化教材研讨会”以来形成的教材编写“国别化”的观念,是对海外汉语教学迅速发展的一种呼应,是试图更有效地推进汉语教学国际化的一种策略,并且客观上深化了汉语教材特别是国别型教材的编写和研究。3、现有关于教材“国别化”的理据或必要性,大都是可以讨论和质疑的,其中有的并不那么“必要”,有的则是国别型教材同样也存在的问题,即教材编写普遍存在的问题,跟是否“国别化”无关。4、教材编写的“三贴近”原则值得商量,其中:贴近“外国人的思维”不符合外语教学的目标,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习者能用目的语思维;贴近“外国人的生活”是合理与必要的,但是应是适当而有限的,更多的还是贴近中国人的生活,讲中国人的故事;贴近“外国人的习惯”,需要区分是何种习惯,即使是贴近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也应适当而有限,更多的还是要贴近中国人的各种习惯。5、本文主张,面向海外编写的各种类型的教材,应该“一体现,三贴近”:体现汉语汉字的特点及教学法,主要贴近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适当贴近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有限贴近海外学习者的生活和相关国家的文化。6、“国别化”意味着编写用于国别的教材应成为汉语教材编写的普遍趋势、民期过程、主体类型,这不符合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多元化原则和趋势,多元化是外语教材编写的常态化;不符合现阶段国际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俗言之,“一花即使独秀,也不如百花盛开好”“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7、“国别化”的理念不可取,但“国别型”教材自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用途,历来是汉语教材编写的重要类型,但同样不必对国别型教材寄予过高的希望,它的某些优势并非唾手可得。因此,应以平常心态来看待国别型教材的优势、作用和实际可行性。8、通用型教材自有其先天性的缺憾,亦有其自身的优势,海内外通用型教材居多,外语教材的精品大都是通用型教材,便很说明问题。推出国际化的精品汉语教材可能还是要靠通用型教材去实现。对于汉语汉字这种“真正的外语”和“独特的文字”来说,面向海外的通用型汉语教材的研发尤其值得关注和期待。9、我们“无端地设想”,国际汉语教材的编写在多元化的大前提下,应有个大致的国际分工。通用型教材主要应由汉语母语国来编写,并且努力编写出有引领、示范和模式化作用的精品教材。当然没有任何理由表明海外不能或不宜编写通用型教材,事实上海外已经编写了一些广为使用的通用型教材(如美国出版的《中文听说读写》)。国别型教材可能更适合有关国家自己去编写,就像中国人给中国人编写的各类英语教材一样,因为他们更知道该怎么编和怎么用。有关国家的汉语教学真正有所“热”以致“热”得不得了,自然会有人组织编写。比如,西班牙本土出版公司Difusion就组织编写了一套初级汉语系列教材《谢谢》(2009),德国Hueber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初级汉语综合教材《聊聊》⑥。教材不仅有编写的问题,还有出版发行、市场确认和教师认可等多方面的问题。后记:1、教材编写应加强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事实上,在针对性原则下,完全可以解决“国别化”教材的各种问题,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教材的使用环境、学时学制等问题,如果是给某国编写的教材,就是要适当融入和规避有关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就是要进行语言对比,等等。换言之,国别化/国别型教材的实质是教材针对性问题,是“针对点”的分析和措施的落实到不到位的问题。2、教材编写的问题说到底是理论研究的问题。一些教材质量不高、不适用、不好用,主要是教材编写理论、汉语习得理论、汉语(汉字)本体研究、跨文化教学研究薄弱之所致,根本上说,不是国别化和本土化的问题。3、中外合作编写是教材编写的重要途径,但同样不能给予过高的希望:几个学术背景、教学经验、汉语教学认知乃至个性完全不同或差异很大的人合作编写教材,他们对教材的整体设计、编写理念的考量、课文内容的选择、练习题型的设置,乃至一句话、一个句子怎么编写,一个注释、一个语言点怎么说明,都可能存在分歧,甚至分歧得不可开交。当然,这种情况可能有点极端,但很可以说明合作编写并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此外,合作编写国别教材同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研究和精准的实施。4、教材要编好,要编出好教材,可是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同样甚至更为重要。鲁健骥等指出:“没有教师的能动作用,编得再好的教材也不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人们总是抱怨没有一本好教材,而一本十全十美的教材永远不会出现。”可见,重要的还在于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发挥能力,在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从来都能够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水平、需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当地的教学环境等因素,来弥补教材的不足,补充相关而必要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教“黄河、民江”时结合实地完全可以补充“塞纳河、泰晤士河、亚马逊河”,在教“王府井、民安街”时完全可以提到“银座、华尔街”,如此等等。正所谓“教材编得好,不如老师教得好”。过于依赖教材、拘泥教材,而不能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是一些教师抱怨教材不理想的一个原因。实际上,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不能“只教教材、死教教材”,而应结合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的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开发和补充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