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12期目录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苑漫步教学管窥 ——以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为例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古诗词阅读;核心素养;古诗苑漫步;多种形式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苑漫步教学管窥

——以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为例

孙炜

云南昆明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云南省昆明市,650000

摘要: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铺开使用,古诗词从数量到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将各种美的形象,美的感受,美的意境寓于活动呈现中,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演绎古诗词,落实四大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核心素养古诗苑漫步多种形式

统编新教材加大了古诗词的篇目数量,有学生对古诗词的普遍印象就是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学起来没有亲近感。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可见,兴趣是指引着我们去做任何事情的导师。我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单元的“古诗苑漫步”为例,浅析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如何使学生既得到知识技能的提高,思想情感的陶冶升华,又落实了四大核心素养。

上课之前,我带学生研读了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的三项活动形式:声情并茂诵故事,别出心裁品古诗,分门别类辑古诗。然后启发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再现古诗的形式?大家集思广益,得出:书古诗、唱古诗、舞古诗、奏古诗、画古诗、猜古诗……然后确定了活动的原则:N×4人小组“人人有活干,个个才艺显”的原则,在10分钟内,再现古诗词之美。每个组选择至少三种形式再现古诗词的魅力,每一种30分,用形式种类×30,就是每个小组的基准分。人人有事做,参与度高;形式灵活,可以商议选择组员擅长的形式;时间限制,控制好表演的流程和核心,立即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1、声情并茂诵古诗——体悟音韵格律美,建构语言运用自觉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评价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是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古诗词辞微旨远,言辞优美,可以促进学生在言语思维上的积累和应用。我给学生提了3个方面的诵读要求:一读,读准字音;二读,总结节奏与平仄规律;三读,读出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内涵。诵读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某一个四人小组成员“单读”,也可以是两个人“互读”,更可以是四人或八人小组“齐读”。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语禅组诵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用二二三划分节奏,形成韵律回环往复的朗诵节奏,读出了惜春的情感。孩子入学发蒙,总是先诵读而后认字知义,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更倾向于默读,其实,只有通过大声的诵读,很多音乐节奏韵律停顿的美感,才能流淌出来。也只有对规范的对仗、平仄、诗韵等烂熟于心,形成格律诗的语感,把这种优雅、规范的语言运用程序刻进脑海,才能对古诗词的内容、意境和格调有深刻的体悟,才能内化为自身语言运用的自觉。

2、诗情画意品古诗——咀嚼经典词句,锤炼思维发展提升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就是在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
在这个环节设计之前,我提示学生,首先抓住诗词中的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这时往往能使诗词的语言生动形象,有时甚至是诗词的诗眼或词眼;其次要抓住诗词中的形容词,因为其不仅可以从形、色、声、色、光灯方面表现意象的特点,还能传达作者丰富的感情。第三,要注意诗词中名词的使用,尤其是具有特定象征或比喻意义的意象,以及多个意象叠加创造的意境,因为这些意象或意境的独特性或象征性,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密钥。

罗羽佑组诵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品析道“直”体现了烽烟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圆”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

周知睿组品析道“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惶恐滩”“零丁洋”是两个地名,与作者文天祥当时的处境与心情贴切而又巧妙地表现出来,形式上又形成对仗,互现巧妙。

梳理古今汉语词义在不同语境里的衍生意,把握词义演变的脉络,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总和思维能力。运用分析、整合、思辨等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古诗文教学中汉字基础学科的普及与传播问题,是重要的语文品质。

3、悠扬婉转唱古诗——从节奏美到音乐美,提升审美鉴赏品位

审美鉴赏与创造,就是要激励学生在语文的学习实践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活动之前,我给学生展示了央视热播的《经典永流传》节目中谭维维演唱的《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有厦门六中合唱团合唱阿卡贝拉版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综合唯美的古诗词和优美的歌曲旋律,以唱促学,以唱促悟。谭欣桐小组演唱了《水调歌头》,张家文小组演唱了《灯火阑珊处》都获得了全班的热烈掌声。

4、分门别类辑古诗——挖掘深邃文化财富,积淀深厚文化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从中汲取丰富的涵养,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粟杨龄琪按颜色辑古诗:色彩: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吴同按动物辑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坐观垂钓者,唯有羡鱼情……还有其他小组把写“月”、“柳”的诗句辑在一起……同学们还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形式,在午间管理举办古诗词“飞花令”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花了整整三节语文课,笔梢沾彩挥舞生花纸上,展古诗之情景;整合诗集品读摹印心中,分古诗之门类;洒墨挥毫笔锋有力回旋,书古诗之神韵;回肠荡气朗声诵读经典,读古诗之顿挫;行云流水指尖弹弄丝弦,奏古诗之音律;衣袂飘飘抻臂展袖绷足,舞古诗之风态;歌喉婉转余音绕梁不散,吟古诗之新声;别出心裁细细品味词句,思古诗之内在……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