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10期目录
家校共绘同心圆,让留守不再两难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家校共绘同心圆,让留守不再两难留守,一个沉甸甸的话题;留守儿童,一个让人心酸的群体。一提起他们,人们的头脑中会立刻出现一个个孤独的、可怜的、站在村头翘首期盼的身影。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
家校共绘同心圆,让留守不再两难

留守,一个沉甸甸的话题;留守儿童,一个让人心酸的群体。一提起他们,人们的头脑中会立刻出现一个个孤独的、可怜的、站在村头翘首期盼的身影。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身心健康问题、安全问题一次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我们所处的三四线小城,基本上每个班级都会有十几个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多由祖辈照顾,有的百般宠爱,致使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不到位,隔代教育问题非常突出;有的因为身体和精力的原因,照顾孩子力不从心,讲孩子托付给家教机构,一周只回去一次当老师就孩子的教育问题需要与家长交流沟通时,往往家教推给家长,家长推给家教,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家庭、家教,像是一个三角形,中间形成了教育的盲区,有一些孩子甚至成了老师心目中的问题儿童。童年,是孩子行为、性格、习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他们最需要亲情温暖的时期。一年一次的相聚,远远不能解决他们对父母关爱的渴求,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问题也给学习带来了影响。如何弥补他们内心的情感缺失,让童年少一些孤单,也使他们在步入人生第一步时少一些迷茫,少一些无助,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1搭建交流平台,留下父母的牵挂

过年以后,外出打工的家长都要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外出工作还是陪伴孩子,不论是选择孩子,还是选择外出,无论是哪种决定,都要付出沉痛的代价。留下来,用什么养家糊口?走出去,孩子怎么办?虽然狠心离开了,可是,每天朝思暮想的却是分别时眼泪汪汪的孩子,是分别时那声嘶力竭的哭喊。大人可以把思念埋在心底,可是孩子呢?他们却很难从想念中走出来,开学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脸上难得出现笑容。尤其是几个女孩子,整天郁郁寡欢,一说起爸爸妈妈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我觉得,建立学生和家长的情感纽带,让思念之情有诉说的渠道成为了当务之急。不能让十几个月的分离期成为情感的隔离区。我利用下班后和周末时间,走进孩子的家中,和老人交谈,了解他们在带孩子中最需要什么帮助,把班上每一个家长的手机号码、工作单位等资料一一登记,还专门建立了班级留守儿童的家长微信群,把孩子每天的在校表现及时汇报给家长,也向孩子转达父母的叮嘱和关心。这个微信群成为了远在他乡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交流的平台,一根根无形的纽带把他们紧紧连接在一起。

2关注情感需求,留下共同的回忆

心理学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不少孩子出现了焦虑抑郁易怒等心理问题这些孩子看到班上其他家长对孩子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感觉自己被遗弃了,认为没有人关爱他们,没有人在乎他们想什么。亲情缺失,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了阴影,有些孩子经常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有些孩子把自己封闭起来,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产生情感隔膜;甚至还有些对父母有了怨恨的情绪,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出去打工而把自己留在家里。其实,这些行为都可以理解,因为孩子需要父母的情感陪伴,别离,这是再多的金钱和衣服玩具弥补不了的遗憾。而有些家长没有耐心与孩子交流,只是粗暴地指责孩子不懂事,使孩子感到更加委屈了。

想让孩子理解父母的选择,首先要让孩子了解生活的艰难与父母的无奈。我与家长联系,让他们经常发一些在外面生活的图片或工作的小视频,当孩子们看到父母租住的小屋是如此拥挤时,看到父母一日三餐是那么简单时,看到工地上处处充满危险时,看到他们为了多拿些加班费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开始体谅父母的不容易,心中的怨恨渐渐消失,渐渐理解了父母的做法,心中涌起对爸爸妈妈的担心和思念。电话中,他们的声音不再冷漠,主动告诉父母自己学习上的进步,还会贴心地提醒父母注意安全、注意休息。当暑假、小长假来临时,我向父母建议,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和孩子多团聚。孩子在父母身边,享受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距离缩短了,心也在逐渐靠近。他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不再有被抛弃的孤独感。

3、实施全面监管,守护生命的安全线

每一年,全国各地都会发生各种儿童伤害事件。老人精力有限,照顾孩子来经常力不从心,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相比,无法得到全方位细致的照料和关怀,面临着许多安全隐患。有的家庭中,甚至十几岁的孩子就挑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留守儿童因疏于监护,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烧伤、溺水、交通意外、被拐卖……一幕幕让人唏嘘的不幸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心酸和无奈。

如何防止这些伤害的发生呢?我从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着手。晨会课、班会课上,每天强调安全,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国家“安全教育平台”上的视频和资料,让孩子懂得哪些是危险的行为,如何防火、防触电、防溺水,了解必要的自护知识,警惕陌生人的诱骗,知道遇到险情该如何求救。同时,我经常联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求他们假日和周末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活动,不允许孩子去游泳、野炊或独自出去游玩。

对于留守儿童中的女孩,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显得尤其必要。因为相对于别的孩子来说,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的时刻关注,有更多的独处时间,也更容易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目标。性侵、拐卖、虐待等这般可怕的事一旦发生,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生永远抹不去的噩梦,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让家人悔恨终身。我每周给女孩子单独开一次班会,关心她们的情绪波动,了解学习上的困难,读一些故事和新闻报道,让她们了解这个世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也有凶恶的狼,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能轻信别人的花言巧语。

在注重安全教育的同时,文化学习同样不能放松。这些孩子大多由老人监护,因为身体原因以及自身文化层次的限制,他们普遍对学习不够重视,有些只能托管在家教机构,部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逐渐养成了不做作业、撒谎的不良习惯,学习成绩也很不稳定。我主动申请当他们的“彩云妈妈”,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的需求,生日时送一个小礼物,儿童节写一封信。每天放学后,我和其他老师利用“延时服务班”轮流给这些孩子辅导功课,让他们尽量在学校完成作业。同时在班级中营造互助互爱的氛围,每一个留守儿童都与一个班干互结对子,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培养公民意识,坚守法律的底线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这是让人非常痛心的事实。主要原因是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密度不够,童年缺失父母陪伴和引导,而实际监护人已年迈,教育方法也有问题,导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很差,性格出现缺陷,大部分孩子轻微暴力倾向结交不良少年、抽烟、喝酒、上网,从而走上犯罪之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罪于谁,因为儿童对未知的一切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父母的离开使别人眼中很平常的出行成为奢望,许多儿童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单一的文化媒介不能满足留守儿童强烈的探求心理,有些孩子就选择去网吧,很容易沉迷其中。时间一久,有些孩子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滋生厌学情绪。

我们班的孩子年龄在十岁左右,自我意识逐渐形成,遇事有自己的主张。如何让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期不偏离正确的方向、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呢?我认为,从小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意识非常重要。今年,全国上下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正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法治教育的好时机,班会课、晨会课、黑板报……都成了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我组织孩子观看专题片、宣传画,了解与校园安全有关的校园欺凌事件,让他们认识到: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我们安心学习的保证,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作为学校的一员,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首先做到的就是自觉做一个遵守纪律和法律的人。

作为一名老师,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责无旁贷,这既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只有学校、家庭携手共建,齐心协力,才能共绘以儿童为中心的同心圆,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