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片断的说话训练
——小学生“以说助写”习作指导策略
摘要:片断练习,是写好作文的有效方式。在习作片断练习中,探索以说助写的训练途径,通过营造情境、在乐中说,降低标准、在易中说的片断训练激活学生说话愿望;通过不断强化、说完整的话,交流点评、说正确的话,提点推敲、说简洁的话的片断训练指导学生表达准确;通过提供例句、模仿表达,拔高要求、个性说话的片断训练美化学生说话内容。从而教学生有话说、会说话,说好话,以说助写。
关键词:以说助写;片断训练;激活;表达;美化
引言
片断练习,是写好作文的有效方式。一节习作指导课时间极为有限,我经常在课上指导学生说片断、写片断。李素环老师在《小学作文高效教学36锦囊》中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要学好作文,必须学好说话。”[1]在习作片断练习中把说话和写话结合到一起,可以更有针对性指导学生“以说助写”,说好片断,就能写好片断,写好片断,也就能让整篇习作具体丰盈起来。在习作片断练习中,如何指导学生以说助写,教学生有话说、会说话、说好话呢?下面结合我县李亚玲小语名师工作室《小学作文教学“以说助写”的策略研究》课题指导下的习作指导课例谈谈做法。
1、在片断训练中激活学生说话愿望
我们农村地区的不少学生都是这样,课堂上一言不发,课外的非正式场合,他一样会说话,有很多话要说。这种现象说明学生的心智是正常的,缺乏的是当众发言的能力。不能当众发言的直接原因,是训练太少,课堂上都习惯于带着耳朵听讲。在进行“以说助写”的课题研究时,我尝试了激活学生说话愿望的一些方法。
1.1营造情境,在乐中说
片断练习,取材相对容易,课堂上即兴创设情境,可以生成许多写作材料。我在习作片断训练中,经常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动一动、玩一玩,有了活动情境,不愁学生不说话。以教学苏教版四下《习作7》为例,习作要求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写下来,课堂上我设计了“独臂穿衣”的体验活动,几分钟体验结束后,请学生交流活动经过和感受。活动体验令学生兴趣盎然,交流时自然有话可说:自己是怎么保证用一只手穿上衣服的?带拉链的衣服是怎么拉上去的?发现谁犯规了?……不说话的学生也会受到欢乐气氛的感染,忍不住要与众人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
1.2降低标准,在易中说
对于表达能力弱的学生而言,说一个词,说一个词组可以;说一句话,说符合要求的一句话难度就很大,有的学生就是不会说。这些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弱,一般情况下,口语表达不行,书面表达不会很好。为了激发学生说话愿望,有必要降低说话标准,说话指导时从说词入手,进而说短语,说句子,说有几个短语的长句子,甚至说几句话。以执教的二年级看图写话《春天来了》为例,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春天来了的图片,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描述图上内容。在以说助写的训练中,我请学生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说一个词即可,这对所有学生都没有难度;接下来,请学生在刚才的词语前面加上表示颜色的词,学生说出来“嫩绿的小草”、“黄色的小鸟”、“粉红的桃花”等;再接下来,用“春天来了,我看见……”的句式把刚才的短语加进去说句子,学生也会说;最后,按一定观察顺序,把前面的几句话连起来说。经过层层递进的说话训练,说一段话、写一段话也就水到渠成了。
2、在片断训练中指导学生表达准确
口语表达不能像书面语那样修改,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有限,即兴发言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恰是教师指导学生表达准确的好时机。在指导说得准确的过程中,也就是指导学生写话要遣词造句、斟词酌句,渗透修改习作的意识。
2.1不断强化,说完整的话
课堂交流最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说完整的一句话,他们很容易说一个字,一个词,就算是对话交流。汉语语法中关于什么是句子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小学生不需要知道语法知识,培养他们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即是培养他们的母语语感。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缺少句子成分的病句,也说明有必要在说话训练中强化说一句完整话的要求。我在习作片断指导中通常花大量时间给学生交流说话,说着说着就能听到不完整的话,这时就可以立即纠正并强化训练,时间一长,学生自然知道开口说话要说完整。
2.2交流点评,说正确的话
当学生说出的话不通顺、不准确时怎么办?这要求教师能立即分辨出学生说的是否是病句,听出病句后,我习惯于请学生一起交流点评,这个句子应该怎么说才对,在交流点评中,渗透的是习作修改的意识。例如量词的使用,学生在说话写话中经常出错,在体验“独臂穿衣”活动时,有的学生会说“我的两个手都动起来了”;在续写《狼和小羊》时,有的学生会说“一个狼和一个羊遇到了”。我及时把学生的话重复出来,大家很快就能发现“两个手”、“一个狼”和“一个羊”都是有问题的,纠错以后,片断练习中类似的错误就少多了。
2.3提点推敲,说简洁的话
在给学生描述一件事情时,有些学生会说很长很长,好像怎么说也说不完,他的说不完的话里,通常会出现五六个“然后”,七八个“我”,还有其他重复的词语。我在教学苏教版三下习作7《日记》时,请学生交流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名学生描述她放风筝的事情, 说得很长,相当啰嗦,总是不停地说“然后我们”、“然后我们”,当她后面的“然后我们”出现时,我打断了她的话,请她去掉来说,这名学生领悟力很强,后面说得干净利落得多,其他孩子经过现场点拨,也明白了许多时候用“然后”是多余的废话。
3、在片断训练中美化学生说话内容
习作课上的说话指导是为写话服务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说得好听的同时把句子写好写美。批阅几次全县的考场习作,发现习作中语言重复、啰嗦、拖沓现象严重。写人物语言一定是某某说,千篇一律,从未试过换个词语表示说话或不用“说”这个字,直接出现人物语言。更多的是语言表达完全是大白话,没有一点加工锤炼。一小部分孩子甚至不完全会用书面语,习作中掺杂了我们本地的方言,又不能正确写出方言中的汉字,显得不伦不类。有的学生出口便能成章,口头语言能力极强,有的学生语言贫乏、词汇量小,说不好话,说得干巴无味,你说我说,在一起是一种交流,可以相互模仿、相互启发,从而把一个片断描述具体,把话写美。
3.1提供例句,模仿表达
我在自己设计的写话课《颜色词是彩笔》中教学生学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写片断,出示了风筝、油菜花等图片,请学生描述图片,开始,学生说的大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彩色的风筝”一类的短语;或者说“这是金灿灿的油菜花”, “春天来了,油菜花开了,是金黄色的”这样的句子。怎么引导孩子把话说长说美呢?我设计了一组句子对比:
这是油菜花。
这是金灿灿的油菜花,远远望去,好像给田野铺上了一层黄色的地毯。
问学生喜欢哪一句?哪一句说得生动?在例句示范之后,就有学生说出“粉红的桃花开了,远远望去,就像风车一样”。足见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很快就能迁移运用。
3.2拔高要求,个性说话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剪枝的学问》时[2],他请学生理解“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一句中“成熟”的意思,他不断地提问不同的学生怎么理解“成熟”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有的学生答“高铁技术很发达”,有的学生答“高铁技术很优秀”,有的学生答“高铁开得快速”,薛老师的这一设计就是启发学生的言语智能,给学生个性化表达。同一幅画面,同一个场景,同一种事物,不同学生表达出来的语言应该是不一样的。可是,许多教师上习作指导课,指导结束后发现学生的习作竟然差不多,语言的表述,结构的安排,都极为相似。如果在说话指导中有意识地训练个性化表达,千篇一律的现象应该会有改观。
上学期我设计并执教了苏教版二上练习5做做写写《菜场里》的写话课,课上出示了多种蔬菜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为了让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我激励学生要说得有水平,说得与众不同,一节课,学生说出并写下许多精彩的句子,节选如下:
黄语萱:星期三的时候,妈妈带我去超市,我看见了碧绿碧绿的青椒,好像一个个小灯笼,胖胖的好可爱。也有西红柿,味道很好,红彤彤的好像一个个气球。还有紫莹莹的茄子,真是好好吃啊!
刘艺鑫:今天下午放学时,妈妈把我带到菜市场里买菜,菜市场可真大呀!分成蔬菜类、肉类、家禽类,我看见了新鲜的鸡鸭鱼肉,绿绿的蔬菜,甜甜的水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这是我还看见了我最爱的烤鸭,圆圆的包子,我的口水都下来了。
彭馨语:最吸引我的是红彤彤的西红柿,摸起来很光滑,捏起来很软,闻起来有一点香。
不少习作指导课,有的过于概括,有的过于僵化,未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未能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说片断、写片断,以说助写,确实能教学生有话说、会说话,说好话,值得我们在课堂上多做尝试。
参考文献:
[1] 李素环:《小学作文高效教学36锦囊》,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2] 学海无涯:《薛法根<剪枝的学问>教学案例》,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b2f8e7ac0101jo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