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科学》课堂精彩起来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要重视《科学》课程,在教学中讲究教学策略和精心设计练习活动,在教学之余要拓展课外探究,通过以上四条途径,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现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这是《科学》的课堂教学自始自终所要坚持的。为了增强《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我大胆地做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重视《科学》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二十一世纪公民必备的素质,而小学《科学》正是培养这种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将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综合在一起,它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
可见《科学》这门学科对学生将来发展是何等的重要!但如今的《科学》教学现状是: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为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几乎没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是学校认定教师绩效的主要课程,这造成《科学》的教学时间被大量挤占,《科学》教师为了应对家长的压力,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数英教学上,在思想上不重视《科学》这门课程。
因此,我认为科学教师首先自己要认识:《科学》对学生将来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站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角度上认识这门学科,从而才能在思想上改变《科学》不重要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前解读教材深刻、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充分等;才能做到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教学行动去唤醒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做到在《科学》教学上出成效,从而改变学校领导对这门学科的偏见,得到学校领导在绩效考核、财力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2、讲究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们要建立起“生活即科学”的理念,让学生的生活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刻读懂教材的编辑意图,从而大胆借助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创设学习情境,使之产生“情境效应”;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生动实例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用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例来揭示科学蕴涵的道理;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重要,体会到《科学》所学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比如:我在教学《保护生物资源》这一课是这样导入的:首先通过课件展示黄山市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精彩的图片,然后把报纸上关于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的文字资料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阅读。接着提问:“为什么要设立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呢?”导入课题。在这节课小结时: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新安江流域为什么每年3—5月实行禁渔期呢?你该怎样去告诉爸爸妈妈在禁渔期如何做?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2.2师生相互协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科学》课堂从生活中来,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接下来就是我们如何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去激发、唤醒、鼓励学生发现真理。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要注意营造一种尊重学生观点、意见和建议的民主氛围,调动他们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与学生交谈等激励的肢体语言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和谐关系。如我在课堂教学时,会因为学生正确回答而脸上露出微笑,或微笑点点头,或竖起大拇指,或“你真厉害”,或“你的回答超过了老师”。当学生出现错误回答时,从不嘲笑学生的错误,而是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你再想一想,等你有了不同答案,你再告诉老师。”“你有一点正确,谁能再补充完整?”等。
在《科学》课堂上不仅要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而且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学生与老师一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对教学疑难点的辩论,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改变教师的“一言堂”状态,使学习气氛形成高潮。
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利用好小学生的好胜心,乐于自我表现的心理。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竞赛环节,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如在学习《食物链》这一课时,我要求分小组进行竞赛,看哪个组画的食物链最多,在汇报交流时不能与已回答的食物链重复,这样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跃跃欲试,积极思考。
当学生画出很多食物链时,这些食物链相互交错在一起。再请同学们想像一下,这些相互交错的食物链在一起时,形如什么?自然而然得到食物链的概念。
当课堂进入巩固练习环节时,我会在教室里巡视,察看学生课堂练习的情况,针对他们不同的完成情况,加以分类指导。特别是要关注课堂不活跃的学生,更多关心他们,耐心指导他们练习。
课堂中教师学会倾听、善于组织、面向全体学生、更多关注“学困生”,这样时间长了,师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和谐关系也就水到渠成。
2.3激发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
教师要想学生主动学,从心底“我要学”,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 如在讲《月球》时,我精心地创设这样的学习氛围: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查“嫦娥奔月”这个故事传说,每个人做到会讲这个故事。课前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故事,并从中评出优秀奖。接着导入新课:“这个故事是我国古代人民幻想到月球上去,现在我国已实现这个梦想,2013年12月2日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2018年12月8日又成功发射奔月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现在我们随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登上月球去探索月球的秘密。”这样导入新课,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性.
3、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练习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但是如果课堂练习活动多了,又加重了学生负担,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如果课堂练习的模式单一,又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因此,优化课堂练习,使之有针对性、代表性、多样性,才能做到减轻学生负担和发展学生能力两不误。如在学习《保温和散热》一课后,我先要求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一个保温盒,再联系书本上有关保温和散热的知识,然后想一想保温盒每一部分是如何防止散热的。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保温、散热的知识,无须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练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拓展课外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师不能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终点”。但是,在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课程结束时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后继续探究”,而课后就这个问题从哪些方面去探究?如何去探究?最后探究的结果怎么样?就遥遥无期。我认为科学教师要确实做到《科学课程标准》所说“不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终点”,就应该对学生课后所要探究的问题有所筛选,从中确定学生比较容易完成的、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完成,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还应当及时做好课后督促检查、鼓励评价,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过程性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看,让别人来欣赏,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同学间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比如,我今年在上好三年级下册《物体的分类》这一课时,就结合上海垃圾分类的标准(可回收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和有害垃圾),把家中的垃圾分分类,并填在表格中,第二节课,小组对照上海垃圾分类标准,互相检查分类表是否正确。这样就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改变不了领导、家长对科学学科的偏见,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我从“重视科学课程”到“讲究教学策略”,再到“优化课堂练习”,最后到“拓展课外探究”,……总之,让我的《科学》课堂充满活力,让我的学生充满探究激情,这样自然而然就可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