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参与游教活动兴趣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的手段和观念也不断更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真诚情感、激发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兴趣。作为幼儿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开辟了幼儿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天地,展现了多媒体教学软件技术的独特魅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活动中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它,如何使用它,以及如何恰当地使用它,使它真正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我在游教活动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游教活动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游教;兴趣
1、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欲望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控制能力差,从小接受的新事物多,简单的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要想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必须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积极的思维是基于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生活情感,它能使儿童形成强烈的动机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引起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游戏活动,在注意力比较集中时,幼儿就可以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1.1刺激幼儿的感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心理学表明,3-6岁儿童的注意力往往是无意的、不稳定的,而且伴有情感。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然而,对幼儿来说,兴趣和动机不是内在的,而是由外部世界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所引起的。为满足儿童探究心理的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只有当他们对游戏活动感兴趣了,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会积极参与活动。因此,营造轻松、活泼、自由的活动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可以让教学内容有了丰富的色彩、动感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等等。它能使无声的语言变成动听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感官,有助于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深层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无疑是对教学的生命力的提升。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烈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幼儿。例如,在《秋雨》中的大班散文诗教学活动中,我用多媒体课件将静态和平面的画面转变为动态生动的画面,而背景音乐“秋天的私语”将整个画面轻轻地敲响,雨点落下秋高之门,一朵朵盛开的菊花,黄的银杏,红的枫叶,果实的成熟,在诗情画意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兴趣更加浓厚,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2突出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它能更快、更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适应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它让幼儿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创作欲望。如大班创编舞蹈《小企鹅》的活动中,为了唤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是先把企鹅叫声的录音给孩子播放,这样先唤起孩子们的注意。然后,让孩子们欣赏企鹅生活的地图——白雪皑皑的南极世界,再通过看微电影了解企鹅的各种动态。然后,播放音乐“小企鹅”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孩子们一边听歌一边看企鹅走路可爱的样子。在老师的启发下,他们在企鹅行走时编造了各种摇摆的动作。孩子们跟着小企鹅扭屁股,拍小手,摇摇头等等的动作,就能看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多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儿童游戏教育活动中。声音、图像和文本的有机结合为创设生动的视觉和视听相结合的情境创造了条件,教师的教育手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例如,在儿童语言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制作故事和儿童歌曲,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更有趣,而且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真挚情感,激发孩子们感知语言的能力,建构想象空间,提高儿童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丰富儿童生活体验,创造交流空间
生活是语言表达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当孩子生活丰富多彩的时候,他们才有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在动机。因此,让孩子们接触更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提升他们表达交流的欲望。地处大西北的孩子,受天气和地理条件以及安全因素的制约,春游和秋游以及到大自然的活动大多是无法进行的。不能让孩子接触多彩的世界,让他们观察自然花木的多样性,体验春天、夏天和冬天的风景变化。而在信息时代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下,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它可以随意选择想要的图画,弥补儿童的狭隘视觉,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交流空间,让孩子视听到逼真的画面和声音,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丰富而热情的动态语言环境已成为必然的选择。比如在“昆虫世界”的活动中,老师不可能准备各种昆虫的标本来上课,而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孩子们看到许多不同形式的昆虫。它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互动界面,丰富的信息,让我们的孩子睁开眼睛,丰富生活的体验也丰富儿童交的空间。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广泛的话语表达天地。
2.2拓展思维空间,培养语言想象力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之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思维和培养他们的语言想象力。比如,在大班的语言教学活动《夏夜的梦》时,我通过课件给孩子们提供许多图片,如蝴蝶、小狗和小鱼。问:它们在美丽的夏夜会做什么样的梦呢?孩子们很快用图片来模仿和想象:小鱼睡在海里,小鱼的梦是蓝色的,蝴蝶睡在花朵里,蝴蝶的梦是香香等,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能力得到提高,有效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拓展了儿童的想象空间,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3、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幼儿的思维是一个特定的形象,他们会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感兴趣,并产生好奇心。由于孩子抽象思维还较差,对推理概念没有明显的理想反应。因此,在面对抽象知识或抽象概念的数学教学中,儿童往往无法理解和掌握。但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可以从抽象变为具体,将原本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易懂、可感知的事物,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感性体验。
3.1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有一些是抽象的。对于抽象的知识,幼儿不易理解,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现象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将对象从抽象变为具体,改变原有的、困难的教学交流,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如大班数学活动“8的组成”,原来只用枯燥的数字和图片以及小木棍让幼儿摆放进行分成,而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后可将小动物们制作成动画:早晨,鸡妈妈带着宝宝们到草地上玩耍,看它们排着队的走了过来,一共来了几只鸡?几只大的几只小的?几只黄的几只花的?猜猜看它们准备做什么?这时候几只小鸡捉虫?几只在奔跑?这些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形象生动的动画始终贯穿其中,幼儿的注意力很自然跟着动画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2优化生活体验,增强幼儿探究能力
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引导幼儿从媒体中了解熟悉的科技成果,探索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探索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中,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按往常的教学经验,这个让幼儿理解起来很不容易。在过去,教师经常只是机械化的重复操作时钟模型,幼儿还总是不太明白,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但这一问题在多媒体课件中就迎刃而解了。让幼儿观察画面上呈现的一个大钟面,并预设分针走一圈,时钟走一格的程序。鼠标点击一次,那么幼儿就能清晰的看到时钟的分针走了一圈,而时针走一格,然后定格。如此反复点击,当点击到第十二次时,幼儿就能马上得出结果:分针走了十二圈,而时针只走一圈。虽然只是课件的一个片段,但它却将抽象化、概念化的知识逐步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降低了幼儿理解的坡度,有效地突破难点,使幼儿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点。
4、信息技术为家庭互动搭建了一座便捷的桥梁
以往我们与家长进行交流主要是在幼儿放学时间或者是家长开放日活动上,这些往往存在着时间短、交谈内容不全面,不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而网络的运用则较好地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为了方便与家长联系,我们与家长建立了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台,让教师将幼儿在园期间的活动表现第一时间上传与家长共享。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生活情况。家长还可以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留言给教师,使教师及时了解家长的想法和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针对家长对育儿的困惑给予相关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幼教改革的需要。它在某种程度上真正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原则,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变为现实。同时,也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积极健康的学习个性;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益。另外,还为家园工作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使得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能步调一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双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