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11期目录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性阅读能逐步地体会和把握一本书的境界,进而鉴赏领会作者掩藏的心情、意绪。我确立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教学思想,并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新尝试。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还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众所周知,课堂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信息之间对话的主要阵地。尽管小学生初学阅读通过探究性阅读能逐步地体会和把握一本书的境界,进而鉴赏领会作者掩藏的心情、意绪。因此,我确立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教学思想,并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尝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

美学家梁启超先生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用情感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为语文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所以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执教《二泉映月》这一课时,为了突出主题,我选取了舒缓的《蓝色多瑙河》、活泼的《四小天鹅舞曲》、激昂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说出自己听完乐曲后的感受,既让学生接受了中外名曲的熏陶,培养了感受美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播放了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凄婉动人,美丽悲凉。它不是语言,却胜似语言没有画面,又面面俱到营造出了浓浓的氛围引导学生用心的聆听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听后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我相机提问:“那么你是否能够读懂《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赶快打开书本去阅读。

2、确立研读专题,引导探究

周一贯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从逐段分析、繁琐提问的套子里走出来,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出研究深读的两个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探,合作交流。由此可见,研读专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教学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生生互动,提炼出既对文章的重难点具有穿透力,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研究兴趣的专题以供学生上课时研读之用,以此引导他们深读课文,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避免课堂上的零敲碎打

《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从欣赏音乐切入,可以提炼出两个研读专题:1找出集中表现这首名曲的内容和意境的自然段读读”;2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优美无比的不朽名曲?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其他段落,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思维碰撞,推动与文本互动。充分发挥朗读的感悟功能和表现功能,辅之音乐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知互补的作用和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再如三借芭蕉扇》文,学生从小就从妈妈讲的故事、连环画、动画片中对课文有了很深的了解。因此,再逐段分析、繁琐提问就略显浅显了。所以,我从课题入手,提炼了两个研读专题:1课题中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你还能说出带三的故事题目吗?”;(2孙悟空是不是’?那为什么叫’?”这样提纲挈领,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3师生共享资源,深入探究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为什么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时开发教育资源,既注重课文文本,又不局限于课文文本。于是,此环节有一个必要的基础,向课前开放。即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内容、作者、背景有关的信息材料,可以通过阅读、讨论、网上下载等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这样,学生的眼界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还是《二泉映月》一课:任何一个艺术家搞艺术创作,都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是在瞬间迸发出创作灵感,也是长期的生活体验的积累,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阿炳也是如此。课文虽然也介绍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但还比较浅显,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久远,难以产生共鸣。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作业: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课上请学生全班交流,使学生对阿炳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二泉映月》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其实,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音乐知识,开拓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的感知上,又挖拥了音乐的内涵。

当然,教师在进行新课文的教学之前,也要尽量多地占有与该文本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师生共享资源,共同学习,共同收获。在上《二泉映月》一课之前,我也上网查阅了各界人士对阿炳以及他的作品的评价,有选择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如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阿炳的作品面前一言不发,而是朝着东方深深地鞠了一躬。从某种意义上说,阿炳就是音乐,音乐就是阿炳。《二泉映月》可以看成是中国人,乃至是整个东方世界的人们共有的命运交响曲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也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4、延伸开放课堂,移探

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中,探究性阅读是基础,创造性阅读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拿到相同的阅读材料,有人能变换文体,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有人能改编成剧本,拍成影视剧有人能创作出一幅优美的画或是一首动听的歌……这都是创造性阅读。因此,我们要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

如《三借芭蕉扇》课,我就以此为契机,设计了语文实践活动课走进《西游记》,学生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课前积极阅读《西游记》,准备参加知识竞赛;小组分工合作,排练课本剧《三借芭蕉扇》,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可以说,这课,是我和孩子们最快乐、收获最多的一课。他们在创作、表演课本中流露出的智慧,足可以用震撼两个字形容。你看,孩子们增加了土地佬这个人物,准备了大小两把芭蕉扇,人身兼牛魔王唐僧两个角色再看,四大组的表演加入了搞笑色彩,并赋予了时代感,如:孙悟空和牛魔王大战,猪八戒救兵,竟讨价还价什么,要四百,不行不行,就三百,怎么样?好,成交!”;还有,孙悟空竟把微波炉踢到火焰山,燃起熊熊大火像什么奔驰、汉堡、薯条等新词汇,更是不时地从他们的口中蹦出最可笑的是,铁扇公主对前来借扇子的孙悟空说:“你想问我借扇子,那就是男厕所和女厕所隔着——没门!”,把我和学生乐得前仰后合。什么叫创造,这就叫创造!

当然,课堂教学结构并不是一个静态的逻辑序列,直线推进,一成不变,而是诸教学要素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地作出新的动态平衡调节,应当是因教材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以及教师修养、风格的差异而变化多姿,不拘格的。要记住:常中有变,重在变式!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