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11期目录
统编版小学文言文选文教学策略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

 统编版小学文言文选文教学策略

 

摘要:对文言文进行学习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统编版教材对小学文言文在数量篇目和编排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文言文在小语教学的比重。本文论述了统编版小学文言文的选文变化及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

2019年秋季,全国统一使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新教材中的文言文在选文上有什么变化?怎样教好新教材中的文言文?这都是值得一线小学教师深思的问题。

1统编版教材小学文言文选文变化

为了更好说明统编版教材中小学文言文选文的变化,笔者将人教版与统编版文言文选文进行整理比较。

 

册数

版本

人教版

统编版

三上

《司马光》

三下

《守株待兔》

四上

《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下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五上

《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

五下

《杨氏之子》

《自相矛盾》《杨氏之子》

六上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六下

《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弈》《两小儿辩日》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统编本和人教版在选文的数量、篇目和编排上均有很大差别。

1.1选文数量和篇目上的变化

从整体数量来看,原人教版的教材仅选取了4篇古文,统编版教材的古文数量是14篇,相比人教版增加了10篇,这14篇包括三年级2篇、四五六年级各4篇。从统编课文的总体篇数来看,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增加了许多。具体篇目上,统编教材除保留原人教版《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4篇古文外,还增加了《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自相矛盾》、《书戴嵩画牛》10篇文章。仔细观察这些选文不难看出,统编教材大多选择语言浅显、富有趣味性、包含小道理的古文。这些古文教材的选择体现了统编教材选文“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和时代性”的特点。

1.2选文编排上的变化

从具体编排上来看,随着年级的增加,统编教材文言文的篇幅由短到长,文意由浅至深,对学习难度进行了分散。三年级只选择了两篇文言文,四五六年级开始增加比重,各选择四篇;三四年级的选文整体篇幅较短,五六年级的篇幅相对较长;三四年级的选文更贴近儿童生活,语言也更浅白,五六年级的选文更具思想性,包含的道理更深刻。长期以来,由于人教版教材仅在五六年级编排了文言文,内容较为简单,而初中应试压力大,编排的内容又较为深刻,导致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基础,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艰难的进阶。统编版教材增加了小学文言文的比重,利用孩子在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和记忆的黄金期学习文言文,培养和形成其文言语感,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着眼于小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陌生,体现了文言文学习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规律,对学生学习文言文进行有意识的铺垫。面对时代的要求,如何落实统编新教材立德树人的目标,用好新教材,思考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2、统编版教材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2.1以趣为先,播撒兴趣的种子

小学选编文言文以故事性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降低中学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新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的教学强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旨在保护学习的兴趣,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定位。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定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其语言具有言简义深、词约义丰、词句凝练的特点,其句式和现代汉语也有较大差别。三年级的学生在初次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面对的困难一定很大,可能会认为文言文艰涩难懂,容易失去兴趣,与其到头来教师需要破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不如从学习方式着手,注重培养学习兴趣,预防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以已知为基础,做好铺垫。学生已知熟识的是现代汉语,陌生的是文言文。教师可以利用谈话或微课等形式,简要介绍一下文言文的产生、发展、变化和语言特点,构建文言文的大体框架。可以以已知为基础,做好心理铺垫。例如,现代汉语中“你吃饭了吗?”这句话经常听到,用文言文表达就是“饭否”,用一种简单而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介绍文言文,拉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距离。

以故事为载体,引入课堂。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用精彩的故事将学生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放一放动画给学生,或具体全面地将故事情节讲述给学生,相信他们一定抵挡不住故事的诱惑,精彩的故事如此吸引人,如果用文言文来讲述会是怎样的呢?在故事的吸引下,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所学的文言文上来,学生对学习文言文自然有了兴趣。

以演练为辅助,增强趣味。在教学完一篇文言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故事画出来,通过画画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课文的理解,连环画或者单独的一幅画都可以,目的就是通过多样的方式增强学习趣味;亦可让学生练习看图复述这些故事,再以《司马光》为例,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对照图片复述这个故事,用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将孩子引入文言文的园地。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故事性的文言文。

2.2以读为法,培育语感的幼苗

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语言简洁凝练,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且篇幅较短,特别适合诵读。温儒敏教授说,要把诵读作为学习文言文基本的又是最重要的环节与手段。[2]“读”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核心,反复诵读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尤为有效。对于小学生而言,文言文年代久远,语言生涩,光靠自身的反复吟诵,恐怕难度较高。那么怎样来读呢?

一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文言文的朗读一要关注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等。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中有“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一句,这里的“好”不应该读“hǎo”第三声,而应该读“hào”第四声,这个多音字是根据课下注释“喜欢”这个意思来判断的,教师可以相机跟学生传授学法;二要把握节奏,引导学生合理断句,划出正确节奏。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通常是根据文意来断句的,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蜀中//杜处士,好/书画”,学生划不出正确的节奏,会影响他对意思的判断,也读不出文言文的味道。以上两点可以利用学生自读、学生听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二要读出文意,感悟语言。阅读的理想状态是“言意兼得”,现代文教学如此,古文教学亦如此,仅仅读准字音对学生而言远不够。我们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文言的简洁,并借此疏通文意。以统编版四下《铁杵成针》这课为例,在“疏通文意环节”,笔者认为可以设计成师生互动的方式:我们来做一个别开生面的游戏,老师读译文的意思,你们来对应读出课文,看看自己是否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师:世人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结果,打算放弃。生:世传李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师:太好了,对答如流,我们继续……在这里,我们规避了咬文嚼字和枯燥分析,通过情趣盎然的诵读让学生感悟出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同时也巧妙读出了文章大意。

三要读熟课文,培养语感。“读熟”是培养文言文语感最关键的环节。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古文语言是陌生的,仅仅靠读一两遍就掌握了,是不大可能的,一定要熟读成诵,通过不断积累和记忆形成语感。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由练读、齐读的方式加强记忆。自由练读是学生通过自己练读字的读音、句子的节奏,加深理解和记忆;齐读是让学生互相提醒、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大声的齐读中,学生可以互相鼓励、增强自信心,并加深对文言文的印象。朗读的方式不局限于以上两种,还可指名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师生共读、随音乐读、唱读等。

2.3以问启思,深入思考的内核

统编教材文言文选文大都是贴近儿童的,因此课堂应满盈童真、童心和童趣,如何用好教材、如何设计课堂,值得我们深思。不可在反复诵读过后,教学也随之结束,忽视内容,导致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亦不可讲解过于精细,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只注意文言的语言,不注意文言的情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笔者认为,全然不讲与全然都讲均不可取,在诵读的基础之上,精心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将学习引入课堂的深处。

首先,从课题入手,设计主问题。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现代文时,利用课文题目组织教学活动是许多语文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学习文言文之中。例如,统编版四上《精卫填海》这一课围绕课题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精卫是谁?(炎帝之少女)精卫为何要填海?(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精卫是怎样填海的呢?(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围绕课题,设计课文的主问题,整个脉络显得特别清晰。

其次,从重难点入手,设计突破性问题。众所周知,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问题,对突破文章难点作用巨大,教师可紧紧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问题,为学生的理解铺平道路。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中,长难句是“光持石击瓮破之”,为了让学生关注到这一句,可以这样提问:课文的题目叫做“司马光”,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找找司马光具体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划出句子,做上标记。学生自然会把眼光放在这个重难点句上,教师可以以这句为突破点,前后勾连,进一步设计问题,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

再次,从内容入手,设计思辨性问题。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依靠打动学生的情感来完成,从课文内容入手,精心设计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认知感悟。例如:笔者在执教《伯牙绝弦》公开课时,在课堂的结尾处提问:“今天我们感受到伯牙与子期的情谊,孩子们,伯牙因知己不在而破琴绝弦,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课堂上,学生的答案丰富精彩远超我的想象。赞不赞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带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离开课堂,也许未来人生的某一刻他能感同身受,而我们所做的是播种与等待。

2.4以拓为辅,积累文言的果实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对于小学生修养品格、涵养精神、培养民族文化自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仅仅依靠课文内容是不够的,好的拓展训练可以为文言文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巩固语感、加深印象、丰富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在对文言文进行课堂教学之余,我们还要进行相应的拓展训练。

用改写的方式进行拓展。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法、句式上虽有很大不同,但在思想性上,却与现代文一样包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学生学完一篇文言文,明白文章所包含的道理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描述这个故事,将其改编为现代文,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将文言文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更能随着改写进行理解记忆,可谓一举两得。

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进行拓展。对比阅读法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相应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文言文拓展阅读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让知识得到引申和拓宽。例如,统编六年级上册的课后习题就将苏轼的《书戴嵩画牛》和《书黄筌画雀》从思想内容上进行对比,目的是通过明显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所包含的道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用内容简单的课外文本进行补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选择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的小短文进行补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补充的文本要切合学生年龄、符合学段特征和目标要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狐假虎威》、《掩耳盗铃》等篇幅较短、有趣味性、与教材同步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文言文课外拓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综上所述,统编版教材越来越强调文言文学习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广大语文教师须加强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在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上,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以趣为先、以读为法、以问启思、以拓为辅”的思路进行教学,但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线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思索如何立足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