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09期目录
基于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误区与对策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误区;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误区与对策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为途径,从根本上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许多学校在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探索与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有效破解这些误区与问题,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突破口,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误区;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型”课堂向“素养型”课堂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技能、学科精神和学科价值趋向为目的。课堂的核心目标不再是学习知识,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养。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多媒体手段变革课堂教学,打造高效的、本真的、富有底蕴的课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突破口和切入点。

1、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1开新车,走老路

核心素养视角下,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教师、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许多学校在提到运用多媒体支持课堂教学时,一味地强调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也就是强调在单位时间里给予学生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所适从,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结果是学过的知识像过眼烟云,记得快也忘得快。

1.2重技术,轻本质

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把握教学的本质需求,不能正确认识教育与技术的协调关系,而是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也不管课堂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

1.3重形式,轻实效

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更形象、生动,这是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但有的老师却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出发,课件制作把所有教学内容、所有教学环节都纳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按预设的教学步骤一步一步演示课件,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如有的教师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都事先输入课件,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其效果并不理想。

2、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

2.1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贫乏、形式单一的框架,拓宽了时空的概念,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点,以其鲜明的画面、逼真的色彩、大容量的信息、生动的声音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2.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学科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核心素养视角下课堂教学变革的落脚点,这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所决定的。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的信息技术,能为教师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供条件,能为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传递信息,能创造教与教、教与学、学与学互动交流的信息环境。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教学方式和空间。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为完成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和优化师生互相协作的关系创造更多可能。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只有在这个动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重心才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2.3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核心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课堂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4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 、提升核心素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5利用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提升核心素养

传统的模式指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积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6利用网络优势让学生自我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