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09期目录
示错——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剂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数学课堂教学;辅助剂;示错

 示错——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剂

 

摘要:利用学生学习数学的“错误”资源,展示“错误”来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出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判断分析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辅助剂;示错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这句话说明出错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铺路石,学生出现“错误”恰好暴露了对教学知识的感知、表象、记忆或非智力因素等发展情况;或者暴露了他们头脑里的思维过程。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利用“错误”展示“错误”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展示“错误”,经过师生共同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让出错的学生提高改正和探索的兴趣,让全班同学在共同的探索中,得到情感、能力、思维的提升。不同的角度理解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规避学生消极心态的形成。对症下药是必要的,若能适当地借用学生的“错误”展示在课堂上,将有利于激活数学课堂教学,将更好地完成和提高教学任务。就是说,在课堂上展示“错误”是很有必要的。

1、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堂教学有时会让学生感觉单调乏味,特别是那些潜能生,他们会有压抑、厌学情绪。此时,如果分析错误产生的因素,引导学生正确认知错误,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在错误中不断进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以错误为出发点,善于分析错误的原因和探索正确的答案。这个过程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意愿和自觉性。

例如,某班有男生20人,比女生多1/3 ,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的错误解答是:20×(11/3 )=40/3(人)

显然,学生是受到已经熟悉“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所干扰。把“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3”,错误地倒过来理解为“女生比男生少1/3”。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应该把“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3”分两句来理解,(1)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多的人数是女生的1/3 。单位“1”是指女生。它们数量关系式是:

女生人数×(1+ 1/3)=男生人数。

正确的解答是:20÷(1+1/3)=15(人)

理解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3”对吗?女生少1份,男生有4份,少的是男生的1/4

2、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善于利用数学错误资源,可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方向,利用错误加强师生互动。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将思路转移到正确轨道,才能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才能在疑问中进行分析。善于捕捉教学的契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促进其认知发展,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挖掘错误的闪光点“将错就错”之后“亡羊补牢”。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对启发转化成学过的长方体体积这一环节,学生存在困惑,需要实打实的操作,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转化的过程。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利用生活中的“萝卜”,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为进一步探索知识做好准备。如果不知道底面积的数据,还可以怎么求圆柱的体积?可以根据圆柱底面半径(r)而求出底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后,才能顺利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提高数学知识学习力。

3、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反思错误犹如一面镜子。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着重培养求异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培养这些能力必须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结合错误形式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经历自我否定过程,实现自我更新和重建。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以错误为辅锻炼实践能力,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教学方式趋向多元化。探索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活动把关。

例如,求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学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丢三落四不完整。想几和几相乘可能造成先入为主,学生怎样按顺序找全因数呢?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可以借助创造性的板书加以启发,如,找出18的所有因数,可以进行逆向思维:18÷1=1818÷2=918÷3=6,因此,18的因数有6个依次是:1236918

此外,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真正实现课堂互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可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有利于营造创新学习的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延伸思维的活跃性。

4、可以增强学生的判断分析力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数学教师抓住问题的本质,以纠错为载体形成学习方法的切入口,让学生的认识深入浅出。学生出错原因多种多样,树立纠错追因的意识非常重要。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分析力,必须坚持适当应用“错误”,准确把脉症状,科学制定“治疗”方案,及时反馈“治疗”结果,提高学生纠错的能力。

例如,计算21/22×2/7÷21/22×2/7,经常有学生“一目了然”后脱口而出:结果等于1。其实是错误的,混淆了四则运算顺序,擅自加括号,结果理想化地把题目简便运算为:21/22×2/7÷21/22×2/7=21/22×2/7)÷(21/22×2/7),发现被除数和除数是相同的,认为商就是1。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展开质疑辨误,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21/22×2/7÷21/22×2/7=21/22÷21/22)×(2/7×2/7=1×4/49=1×4/49

应该强调的是:在每一次课堂上展示“错误”的内容必须“精挑细选”,要遵循普遍性、典型性、启发性。这样展示出来的内容才能在课堂上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目的、有重点地让学生有效率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在每一次课堂上展示的“错误”的内容要恰倒好处,比如种类、难易程度等。在每一次课堂上展示的“错误”的教量要适可而止。一般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教学内容而定。

总之,在课堂上展示“错误”给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起到的辅助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方法。而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来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六生.让数学中的“错”更精彩[J].江西教育,2017(02).  

[2]周小丽、余马东.纠错教学“五部曲”[J].小学教学参考,2015(04).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