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08期目录
同课同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反思 —以“气旋与台风”为例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同课同构;教学反思

 同课同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反思

—以“气旋与台风”为例

李倩

(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广东省珠海市,510909

摘要: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加强教师直接的甲流,珠海市开展“同课同构”的教学模式的探究,本文以以“气旋与台风”为例,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前的设计、教学过程捕捉失误点及改进措施进行反思。力求达到教学设计更合理,课堂结构更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同课同构教学反思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推动共同发展繁荣的核心内容,又是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关键点。珠海市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了办学联盟“同课同构”的活动。通过珠海市省级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联盟,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为普通中学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达到教育均衡发展。“同课同构”指的是对于相同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采用相同的教学设计与方法开展教学,并两个老师同时出现在课堂,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学。

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下面就以气旋与台风为例,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前的设计、教学过程捕捉失误点改进措施进行反思。力求达到教学设计更合理,课堂结构更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共同的设计,共同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教师在同课同构的过程中互相学习、 引发智慧和思维的碰撞,共同前进,达到教育均衡发展。

1同课同构,教学设计精准化

1.1教学内容的探究  根据教研时间与教学进度额安排,教学课题为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题主要有三个内容:锋与天气、气旋与反气旋、自然灾害台风与寒潮。台风山竹在珠海登陆不久,学生体验比较深刻,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自然,用地理原理去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地理核心素养。为了更好的理解台风的发生过程,必须引用气旋知识。故将教学内容确定为气旋与台风

1.2教学模式的探究  “情境”是指真实行为赖以发生的社会网络和活动系统。在各类“情境”中,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景。情境教学,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情境,将学生融入情境去思考,既贴合学生生活,又隐含了地理逻辑,培养了学生了核心素养。最终决定采用“理论情境”+“实例情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用所学理论联系实践,用地理的观念去分析自然的现象。因此设置了情境导入、理论情境下,原理学习、真实情境下,地理实践的运用。

1.3课堂形式的呈现探究  本次的同课同构最大的亮点是两个老师同时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为了保证课堂的连贯行,可操作强,我们采取两个老师分别负责两部分的模式,一个人理论情境下,原理学习,另一个负责真实情境下,地理实践的运用的设计与讲解。最后两个人共同总结与归纳。

2同课同构,教学过程中捕捉失误点

2.1 气旋原理讲解不够透彻  由于对学生能力的过高估计,在讲解气旋时,还引入了反气旋的概念,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画气旋各方位的方向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怎么去画,导致很多同学不会画方向。在讲解气流时,没有从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两个空间尺度分别分析,导致学生空间思维混乱,对后面台风的形成过程的理解造成很大的阻碍。

2.2 课堂应变能力需加强  教师课堂应变技能是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调控能力。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围绕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同样的设计,同样的课堂,但同中有异,不同老师在讲解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方法。面对活动设置中学生完成台风过境前后的风向的变化时学生不理解。但是这个涉及到前一个老师的讲解原理的知识。另一个老师应该是用自己理解知识方法再讲解一次,还是让前一个再讲一次。这样很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与两个老师在课堂的把握程度。

3同课同构,改进措施,共同提升

3.1进一步加强交流  同一节课两个不同教师来自不同学校,学生存在差异,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同课同构的两个老师应该多加强交流与学习。最好互相能够听对方一节完整的课,然后进行评课,加强对对方教学特点的了解。而不仅仅交流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

3.2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及应达到的层次水平  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旋与台风”,在原理的讲解上应该紧扣主题,时刻铭记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删除反气旋内容。讲解“气旋”,应该从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分别分析。在画气旋的风向时可以重点强调,第一步,画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在高压指向低压时要学生观察两边气压值的递变,而不是一气呵成。第二步,画风向时。要让学生明白“南左北右”是指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箭头方向的右边。对知识点要做更细化的分析。

3.3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  同课同构,传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积极的捕捉学生的信息,善于做好积极回应。面对同样的问题,在原老师讲解后学生还不明白时,另个老师要积极补充,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面对学生台风“风向”的问题上,后面讲解老师应该回到气旋上,进一步补充讲解该知识。

参考文献:

[1]程国锋.论高中物理教学“同课同构”的实践与思考以“万有引力定律”一课为例物.物理教学探讨,20174

[2]张琼,胡炳仙.知识的情境性与情境化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66):26-32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