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08期目录
提高幼儿园美术课程质量的教学策略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幼儿园;教学策略;课程质量

 提高幼儿园美术课程质量的教学策略

孙亚楠

景洪市幼儿园西双版纳州景洪市666100

本文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聚焦幼儿的经验需求,探索出提高幼儿园美术课程质量的教学策略:教师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引导幼儿在生活情境中获取经验;在问题情境中提升经验;在社会情境中丰富经验;在虚拟的游戏情境中积累经验。

1、理论依据

1.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一是观察学习理论,强调幼儿在观察中学习,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的,需要通过直接的感知和亲身体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幼儿的触觉和视觉,让幼儿运用多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调动幼儿的视觉,与事物近距离接触;调动幼儿的触觉,与事物零距离接触。二是三元交互决定论,强调环境、行为和认知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关系。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行为可以促进教师对教育环境的创设,教师创设的环境可以促进幼儿认知和行为的发展。三是强化理论,幼儿行为的发生受到强化的作用,教师肯定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能够提高幼儿创造行为发生的频率。

1.2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要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教育思想主要有: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二是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恰当的支持与帮助。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问题支架,支架式的引导能够促进幼儿更细致地观察事物美的方面;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物质支架:丰富多样的工具,有利于幼儿画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精神支架:肯定幼儿作品的闪光点,促进幼儿敢想敢画。三是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幼儿的发展受到文化历史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的内容应该源于生活,源于地方本土民族文化,教师要挖掘地方资源,开发适合幼儿发展的本土课程。

1.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幼儿行为的主动性教育思想主要有:一是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强调3-6岁儿童期处在第三个阶段,主动性对内疚。学前期是幼儿主动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主动性的发展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二是心理发展危机,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个冲突,成人要帮助用积极的态度处理冲突。学前期的心理冲突主要是主动性对内疚,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主动选择和自主创作的机会,幼儿在美工区域活动、美术社团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主动性得到发展。

1.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认知学派的代表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幼儿自主建构知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一是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强调3-6岁儿童期处在第二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思维。因此,幼儿在创造美之前,应该有充分的美感体验,教师准备的物质材料和图片资料是关键,美的事物能够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为幼儿提供创作素材。二是认知发展的因素,强调影响认知发展的四个因素:成熟、经验、社会因素和平衡。

:本文的理论框架

理论

幼儿的行为

幼儿的认知

教师创设的环境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模仿创造

表象图式(思维)

生活情境

社会建构理论

合作学习、建构知识

认知结构

问题情境、社会情境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主动性、自主创作

事物的认识

游戏情境

认知发展理论

欣赏美

美的感受

事物美的方面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

2.1幼儿的学习特点幼儿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他们在用眼睛观察环境用身体接触环境。在环境的影响下,他们使用眼睛去观察学习、模仿创造,用身体和语言与他人沟通、交流、协商、分享,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艺术创作。

(1)观察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观察学习,幼儿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模仿周围人的行为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这一学习特点,为幼儿提供观察学习的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环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民族服饰上美的元素。幼儿把观察到的色彩美、图纹美和装饰美以直接的、自然的形式保存在大脑里,为日后的美术创作积累经验与素材。当幼儿用银泡、花边、绒球等材料去装饰包包的时,幼儿在模仿民族包包的制作,在观察民族包包中感受民族文化。

(2)合作学习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合作学习,教师与幼儿间的合作,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维果斯基把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的共同活动,看成是儿童发展的社会源泉,他指出教学的本质即交往。[2]在美术活动《哈尼女装》中,幼儿们两人一组,合作探索哈尼女装的制作方法。幼儿们讨论折纸示意图上的折法,幼儿协商分工合作,谁剪、谁粘,怎样装饰好看,彼此尊重对方的想法。

2.2幼儿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儿童心理的社会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涉及到学前教育的是第二、第三阶段:1-3岁自主对怀疑、4-6岁主动性对内疚。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涉及到学前教育的是第二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表象或形象思维。

(1)幼儿的行为具有主动性,幼儿在自主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主动性得到发展。

学前阶段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行为,支持幼儿主动创造。埃里克森的观点指出,幼儿在这个时期面临主动行事的心理危机,这个危机将影响幼儿形成积极的态度或者消极的态度。在成人的支持下,能够帮助幼儿度过危机,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如果成人不支持幼儿的主动行为,甚至打压幼儿的主动行为 ,将失去培养幼儿主动性的好时机,甚至导致幼儿不敢画、不会画。

(2)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幼儿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表象思维。

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民族服饰,美的元素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幼儿大脑中存储的表象图式为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提供创作素材。幼儿在欣赏民族服饰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官经验,表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在欣赏、观察、模仿、表现与创造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创造性思维。

3、通过创设丰富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提高美术课程质量

《指南》中提到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幼儿发展的阶段性,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有效的美术教学能促进幼儿行为和认知的发展,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活动目标设置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活动组织遵循幼儿学习特点。下面以大班美工活动《哈尼包包》为例,探索提高幼儿园美术课程质量的教学策略,探讨教师如何支持和满足幼儿的感官体验,教师如何依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幼儿如何在教师创设的社会情境和游戏情境中合作完成艺术作品。

【教学案例】

活动名称:哈尼包包

活动目标:认识哈尼包包,感知哈尼包包的装饰美,能够用丰富的材料制作哈尼包包。

活动过程:

第一个环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

教师出示傣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四个民族的包包,请幼儿猜一猜,哪个包包是哈尼包包?

第二个环节:欣赏民族包包,感知哈尼包包的装饰美。

幼儿分享自己带来的哈尼族包包,幼儿观察哈尼包包上的装饰物,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包包的装饰物。

第三个环节:探索包包的制作方法。

两个幼儿一个哈尼包包,让幼儿摸一摸和看一看,观察感知包包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通过A4纸制作包身。

第四个环节:幼儿自主创作,教师提供支持。

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A4纸、银泡、绒球、刺绣图纹纸、剪刀、订书机、胶水,幼儿两人一组,合作制作哈尼包包。

活动延伸:区域游戏

教师在美术区域里面投放相应的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制作哈尼包包。

3.1教师创设有效教育环境,引导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提升经验

问题情境是社会建构主义提出的观点,幼儿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经验的提升。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为最近发展区服务的,教师根据个体差异对每个幼儿提供不同的教学支架,使幼儿从现有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阶段。案例活动的对象是大班幼儿,生活在西双版纳,平时能够接触到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等13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为幼儿提供了感受美的盛宴。幼儿在前面的教学活动中已经认识哈尼族服饰了,并知道哈尼族服饰上有银泡、毛线球、刺绣图案等装饰物。

在本次活动案例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经验的提升。第一个问题情境是,教师出示傣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四个民族的包包,请幼儿猜一猜,哪个包包是哈尼包包?幼儿能够猜出哈尼包包是哪个,并说出因为哈尼族服饰上有银泡、绒球和刺绣图案,所以有这些装饰的包包就是哈尼族包包。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幼儿认识了哈尼包包,知道哈尼包包的特点。

第二个问题情境是,教师出示一张A4纸,问幼儿怎么用A4纸制作包包?幼儿以前没有制作包包的经验,但是有对折纸的经验,因此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包包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通过观察以及教师的引导,幼儿能够说出通过对折的方法来制作包身。通过教师搭建的支架,幼儿获得了用A4纸对折制作包身的经验,在以后的创作中,幼儿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就可以自己用A4纸折出包身。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提供的恰当支架,提升了幼儿已有的经验。

3.2教师提供可供观察、体验的物质材料,引导幼儿在生活情境中获取经验

教师利用家长资源,收集了许多的哈尼包包,为幼儿提供可探索的物质保障。这些包包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

本次活动案例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幼儿带来的哈尼包包,观察包包的色彩、图案、装饰等,引导幼儿发现民族包包的特点,感知民族包包的装饰美。教师提问:哈尼包包上面有哪些装饰?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包包的外形特征。教师提问:包包有哪些组成部分?包身是什么形状的?包带是什么形状的?

3.3教师创设有利于社会建构性学习的环境[3],引导在社会情境中丰富经验

我们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相互交往的社会情境[3],为幼儿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幼儿和教师一起合作完成创作,幼儿和同伴一起完成创作,能够丰富其社会交往、合作学习的经验。幼儿的经验是有限的,合作学习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彼此的经验。在本次案例活动中,教师让幼儿两人一组合作制作哈尼包包,幼儿们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协商、分工完成哈尼包包的创作。

3.4教师创设虚构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积累经验

埃里克森格外注重学前期,又将其称作“游戏年龄”。[4]游戏可以化解幼儿的心理危机,自主对疑虑、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可以得到积极的解决。本次活动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因为课程的结束而停止提供支持,而是把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自主进行美工创作,区域游戏的过程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成人要保护幼儿的主动性,支持幼儿的自主创作,为幼儿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在观察学习、模仿创新、合作创造。高质量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知识的建构,是幼儿在生活情境中获取经验;在问题情境中提升经验;在社会情境中丰富经验;在虚拟的游戏情境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国教育部颁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唐秀美.浅谈维果茨基及“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人文社科

[3]高敬.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研究与探索.2003

[4]黄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及其对学前游戏理论建构的启示.幼教天地。2014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