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科教学创新应关注的几个关系问题
许立新1 许佳辉2 祖志芸3
(1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北京市,101300;2北京市顺义区仓上小学,北京市,101300;3北京市顺义区李遂中心小学校,北京市,101300)
摘要:新课改的课程结构与内容给教学自主性的发挥留下了足够空间。教师选择、运用、创新教法应注重“研”与“悟”,处理好传承与超越、借鉴与重构、情境方法选择与教学最优化、专家引领与自身成长的关系,减少盲从,找准实践的切入点、创新的立足点,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创新与发展定位,在实践性探索中不断提升教与学的实效。
关键词:新课改;学科教学;创新;关系
正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新课改,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使教学方式由强调“教”转变为了注重“主动学”,由讲授为主转变为了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为主;使课程更具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便于教师依托教材平台挖掘、开发、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使教法手段更具多样性。启发式、发现式、体验式、合作式、问题探究式、挫折演示式、多媒体整合式等教学方法,光、电、声、像等技术的应用,更好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颖多样的教法手段在为学生所喜爱和接受的同时,也或多或少暴露出了一些教师在教法选择、运用、创新上存在的浮躁、盲从、生搬硬套、形式化等问题:有的为了求新求异而违背教学规律,所用教法与教学目标、任务不能和谐统一,形式上眼花缭乱、耳目一新,实际上整堂课却像个大拼盘;有的热衷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没能找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能力水平的结合点,从形式上摆了个“花架子”;有的偏爱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注重学生的看、做、乐(乐学),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了多少……回顾新课改亮点与成效,总结经验与成果,也有必要从学科教学创新的角度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厘清其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1、教法手段的传承与超越
新课改新的课程结构与内容给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留下了足够空间,但在三级课程融合教学层面却没有可供直接利用的现成经验可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归纳总结。在教法手段的创新上,一是要有个创新的立足点,从思想观念上走出为了标新立异而脱离实际的误区,以学科特点、认知规律、学生能力水平等为创新基点,从更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提升教与学实效的角度实施教学创新;二是要防止因循守旧,在继承中有选择的扬弃,即实施学科教法手段的创新,不能在思维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因“过去”而固化,应从提升教学成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层面沿袭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融入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加以完善和改进,并抛弃不适合现代教学发展的原认知和做法,结合实践开展创新性探索;三是要遵循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规律,注重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导性,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组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与身心发展特点;四是要侧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注重思维的拓展,结合学生认知和能力水平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教法手段传承与超越的关系问题上,教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实现新的超越;要在立足学生受益中求创新,不应因刻意追求新颖多样而忽略学生主体的受益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要突出教学方法对学习知识、增长技能、自主发展的促进作用。
2、他人经验成果的借鉴与自身重构
学科教学的创新离不开对现代教育理念、学科课标的学习理解,离不开对他人经验成果的学习借鉴,更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重构。他人的经验做法与研究成果,虽对自身认知在实践中的转化提升具有一定的启迪、促进作用,但也应充分认识到:在越来越重视学科教学整合、学科知识融合的今天,他人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果既在学科间有一定的互通性,又受到学科特点的约束与限制,因而不具备通用性。他人的经验与成果,往往受教学软硬件设施、师生自身能力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性、针对性,虽具有选择性借鉴价值,但并不具备学科间的万能性。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与成果,切勿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而简单的“移植”和套用,因为生搬硬套、脱离实际的运用他人的经验与成果,往往由于教学条件、教学方式方法、师生能力素养等因素的制约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与成果,一要加强理性分析,做到有选择、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学习感悟和实践性反思,从中汲取营养,启发思维,触发创新灵感,提升自身的学科创新认知和能力;二要注重学习借鉴与自身实际的融合性重构,将他人经验与成果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做可行性的加工和处理,使之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三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好教学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不足、积累和归纳成功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情境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最优化
在学科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多样化内容本身需要的反映,也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但不一定每节课、每一项教学内容都要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而是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学生能力层次和接受水平等情况,有选择的对教学情境、教学方法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组合,使之达到教学成效的最优化,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具体到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氛围的营造,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不能为了突出教学情境而刻意的设置情境、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而刻意营造合作氛围、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联系实际而刻意的设置实境、为了让学生搜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而要求搜集信息、为了查阅资料而要求查阅资料、为了激趣引趣而盲目的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这种脱离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和实际能力水平,过于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的做法,往往会因为注重了兴趣、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注重了课堂教学中所谓的情境与氛围、学习过程中的津津乐道,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内容理解、掌握了多少?忽视了学生从这样的课堂上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而这些,才正是教师应该在情境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内容。
在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时,首先应考虑本次课通过怎样的教学形式、教学组织、具体的学习体验活动等,要促进学生哪些方面能力与水平的发展?教学环节中的哪些内容与活动能够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精讲、哪些内容需要学生动手进行实践性探究?等等。其次,要考虑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选择怎样的教法等问题,使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更具和谐性、互补性,进而实现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教学实效性的角度来看,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选择与设计,没有一种或多种的区别,更没有多种必好于一种的区分,关键在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联系教学实际有所侧重,使之具有知识和能力学习的针对性和现实可行性,具有教与学过程的可操作性。无论是一种情境、方法、手段的运用,还是多种的综合运用,只要其贴近学生实际、具有实践性的亮点,能够体现出教学的最优化,就一定会让学生在铭记中受益。
4、专家引领与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需要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探究,更需要专家适时的引领与指导。学科专家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引领与指导,贵在抛砖引玉、指点迷津,关键还在于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研”与“悟”。研,是对教学理论、学科《课标》、教材、学生、教法手段的深入研究;悟,是在教学组织、教学环节、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领悟,也是对教学过程的及时反思、对自身教学与他人经验成果对比的一种深度思维状态。只有善于将理论的精髓、专家给予的方略、他人经验成果与自身实践相结合,找准实践的契合点、切入点,认真归纳、总结教学成功与不足,在及时反思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性的探索创造,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若只是将专家的理论辅导、观念引领、教学指导客观化,不密切联系自身的主观实际,往往容易导致理念与行为上的脱节;若只是将专家给予的理念、经验等不假思索的生搬硬套到实践中,不考虑自身的教学实际、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因素,结果只能是得其皮毛,失去具体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促进自身教学创新、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一要积极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根据学科特点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选择适宜教法手段;二要结合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性积极转变育人和教学观念,以问题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新课改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变化及学生实际,注重三级课程的融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材更科学化、结构化,更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生活实际;三要虚心聆听专家教诲,学会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实践者的角色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以“思考”的目光审视学科教学工作,以“探究”的姿态从事学科教学实践,以“反思”的襟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科教学的创新、研究探索、实践验证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任何一种新思想、新方法都发端于问题和探索。就新课改中学科教学的创新来说,日本教育家佐藤正夫在《教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必须透彻地研究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并应如何选择和组成,它直接影响人的培养[2]。在学科教学创新过程中,我们既要选择性的传承好的经验与方法,又要结合新理念、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新的、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全面发展的模式与方法,切勿因浮躁而使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脱离学生的原有经验和现实基础,脱离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切勿因盲从而脱离主观意识,使师生迷失自我的发展方向;切勿因“拿来主义”的思想意识而使教学缺乏本位思考,偏离自我的发展轨道;切勿因形式化而使学生在茫然中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说,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创新过程中,要有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要在学习借鉴与实际的结合中找准切入点;要在专家的引领下给自己的探究一个明确定位;要注重及时总结与反思,进而更好的解决现实性问题、促进理念与方法的提升,切实在新课改进程中更好的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湛.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大创新[EB/OL].腾讯教育.2014-2-24
[2] 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