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08期目录
我为你歌唱 ——部编教材课文《去年的树》教学建议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以人为本;个性阅读;情感体验;自主发展

 我为你歌唱

——部编教材课文《去年的树》教学建议

杨国瑞

陆良县盘江小学云南省曲靖市,655600

摘要:部编教材人文性更强,更关注学生德育、尊重学生个性阅读体验,教学中应当以文为本、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以人为本个性阅读情感体验自主发展

《去年的树》是部编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来年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但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最后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感人至深,带着伤感的色彩,赞美了鸟儿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品质,文章字数浅显,但内涵深厚,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透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中逐步显现出来,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这既是作者的主导倾向,也应是教学的主导倾向,也是体现部编教材“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更加重视人文性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为此,教学本课时,注重“情感体验”是本文的教学核心,应当以“鸟儿和树的友情”为教学对话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读悟紧密结合,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主角,体会主角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感悟每一个主角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应当紧紧抓住“四次对话”理解文本,引导学生从小鸟和大树的第一次对话开始,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的约定、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大树时的焦急与艰辛的“几次对话”,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的 “读”与“悟”串成一条情感的链,紧紧扣住孩子们的心,让学生容易走进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感悟它们纯真、诚信的友情。

1、情景创设,进入文本

借助网络、工具书等了解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本篇童话所蕴含的意义;谈话置疑,导入新课(如,通过讲故事、讲同学情、朋友情等,导入“怎么小鸟和大树也有友情”,或者由题目入手置疑等);课件播放一只小鸟在一棵大树上欢快蹦跳、叽叽喳喳唱歌的画面,接下来,小鸟和大树会发生什么事呢?(通过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注重学生自主阅读体验,体现语文教学从整体上把握的原则)

2.2启发存疑,理清文章脉络:

1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怎样的朋友?

2本文写了鸟儿分别和谁对话?共有几次对话?

3每次对话,鸟儿的心情怎样?每次各有什么不同变化?

学生带着问题初读文本,通过鸟儿与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三次对话初步感悟到鸟儿一次比一次急切、一次比一次伤心的画面,表现了鸟儿对大树的深情与留恋,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

3、细读课文,感悟友情

部编教材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感受”,教学中应围绕“四次”对话采取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做到读悟结合,达到以读激情、以情带读、以读传情的效果。

3.1第一次对话——与大树,信守承诺。轻声朗读1~4自然段,思考:

1鸟儿和大树是怎样的好朋友?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抓住“天天”等词语理解。)

2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鸟儿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去了。鸟儿和大树是怎么对话的?找出相关句子,尝试用不同语气读一读。(冬天来临,鸟儿和树这对好朋友不得不要分别了,多么无奈和伤感,临别时,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阅读,体会大树的殷殷期盼和鸟儿的坚定回复,感悟它们之间真诚而美丽的约定!)

3.2第二次对话——问树根,心情急切。分角色朗读5~8自然段,思考体会:

1春天来了,鸟儿回来了吗?它找到好朋友树了吗?它的心情怎么样呢?(鸟儿没有看见树,只有大树留下的根。小鸟怎么问树根的?鸟儿急切寻找树朋友,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2树根怎么回答的?树根是树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伐木”、“砍倒”词语体会树根的同情、无奈和伤感,该用什么语气读呢?(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别读出鸟儿的急切和树根无奈、伤感,让学生获得个性阅读体验。)

3.3第三次对话——问门先生,心情难过。默读9~11自然段,思考体会:

1鸟儿在山谷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怎么问门先生的?

2门先生怎么回答的?

3鸟儿听到门先生的回答后,会怎么想?怎么说?(通过“细条儿”、“火柴”、“卖掉”词语体会门先生对伐木见多了而不以为然的平淡、冷漠,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感悟鸟儿此时的难过心情。指导学生个人悟读,分别读出不同角色的情感。)

3.4第四次对话——问小女孩,唱去年的歌。分角色朗读剩余自然段,思考感悟:

1鸟儿怎样问小女孩的?小女孩怎么回答的?(抓住“已经”、“用完了”、“点燃的火”、“亮着”感悟鸟儿得知大树的最终去处后的无比伤心、伤感,引导学生读出鸟儿的焦急和小女孩的稚气。)

2引导学生通过读悟,理解两个“看”。(第一个“看”:鸟儿费尽周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尽管那只是好朋友用自己的身体点燃的灯火。此时,鸟儿怎能不伤心!因此,鸟儿“睁大”、“盯着”看,仿佛透过灯火看到了大树枝繁叶茂的样子,表示鸟儿终于不相信的看到、找到了树朋友;第二个 “看”:表示鸟儿看到朋友,实现承诺——唱起了去年的歌!感悟鸟儿对树朋友的无比深情和留恋。)

4、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4.1再读最后一自然段,深刻感悟鸟儿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感人品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鸟儿明知道树朋友已经不会回答了,但仍要对着灯火唱去年的歌,不仅仅是鸟儿践行诺言,而是一种尽心、一种牵挂、一种不舍,一种生死不渝的友情!)

4.2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新课标提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资料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课的价值取向可以是多元化的,比如鸟儿的信守承诺、珍惜友情,大树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伐木工人砍伐行为的对错,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都可以理解,但作者是有主导倾向的,因此本课教学也应体现其主导倾向——鸟儿的信守承诺、珍惜友情。)

4.3请用自己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有感情的演读全文。(学生可以站以来读、做动作读、大声读、诵读、分角色合作读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

5、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学习课文后,你想对鸟儿、大树、伐木工人、门先生、火柴等说些什么呢?学则自己喜欢的一个,同桌进行交流,课后认真写一写。(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本课最后三个自然段文字简洁、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爆发点,更是指导学生读写练笔的训练点。教学时要抓住情感链条激发学生的想象,有效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