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08期目录
“导学案”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导学案”;小学教学;教学质量

 “导学案”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下,为了适应当前小学教学的发展趋势,逐渐出现了“导学案”,并且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了尽可能地帮助小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导学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就“导学案”的定义等进行了分析,对“导学案”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各个关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导学案”;小学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71-02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知识点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更加注重人们对知识的主动获取能力。而小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需要及时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1]。而“导学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科学利用“导学案”,能够将传统的灌输式小学教学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方式。

1“导学案”的定义

“导学案”是通过专业人员对小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结合目前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导学。同时“导学案”在设计的时候是以新课程标准体系为基础的,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学案”能够与小学学科的教小学相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能够有效的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共同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并且“导学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与目前小学教育的目标相契合。

2“导学案”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导学案”在预习阶段的应用

学习的预习阶段是学生在课下的重要学习任务,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点,利于学生吸收课堂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但是,传统的小学教学忽视了学生在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认为小学生很难利用自己的知识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并且缺乏相应课前预习指导,会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耽误小学课程的学习进度。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加大了对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视力度,而“导学案”在课前预习的环节则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导学案”中对学生各个科目的学习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学生可以借助教学大纲展开课前预习。另一方面,“导学案”中会依据学生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设置相应的学习问题,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展开课前预习,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的掌握学科知识。

2.2“导学案”在教学阶段的应用

“导学案”不仅在学生的预习阶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为老师开展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首先,老师通过“导学案”能够快速地了解课堂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然后依据课堂知识点的特点开展情景式教学,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但是,老师在进行情景式教学时候,需要将书本上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促使学生主动的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其次,“导学案”己经将书本上的众多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和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手中的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最后,“导学案”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课堂的学习效率,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通过“导学案”的及时的引导,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3“导学案”在课后复习阶段的应用

传统的课后复习通常是学生将课堂中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集中的整理,或者是老师依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安排相应的课后练习,大多数的学生在这样的形式下只是简答的完成任务,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课后复习的作用。而“导学案”可以为学生的复习提供重要的指导,并且还能够及时的与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信息相联系,方便老师开展相应的课后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小学科目的学习兴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在小学教学的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老师科学的引导和利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主动的对遇到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芳.“导学案”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武汉市某区两所小学的实证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姚锦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口].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 (4) :21-23 .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