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08期目录
小学生习作教学中培养思辨意识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习作教学;思辨意识;培养策略

 小学生习作教学中培养思辨意识

 

摘要:目前小学生习作教学中不见思辨意识,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学会思辨。如此不仅无法实现学生习作思维发展与提升,实现核心素养的涵育,更无法培育富有思想的生命。探讨思辨意识缺失的原因与培育思辨意识的教学作为,应习作生命的发展之需、时代发展之需。

关键词:习作教学;思辨意识;培养策略

何谓思辨?《汉语大词典》解释:(1)思考辨析;(2)哲学名词,即纯粹的思考。审视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常见思辨意识缺失,这折射出学生思想的苍白与思维的浅层,如此无助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更无助于思想生命的塑造。

1、非思辨性习作的特征

1.1思想杂乱第一种表现是一篇文章表达多种思想,读者不知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第二种表现是中心词含义混乱,违背逻辑学上同一律。

1.2思想浅表一表现为思想浮浅,不加思辨,未洞察事件深层原因,思想在表面滑行;二是只罗列,没有知性概括。

1.3思想奴从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反之,思想奴从,逢迎附和,没有自己思想的文章,就无法给人思想的启迪,也就无法彰显价值。一为选择性失明;二为不敢反思质疑。

2、探寻原因:教师为什么听任非思辨性习作

教师无视学生非思辨性习作,原因有二个观念。一是减负观;二是力不能及观。事实上,借助习作培育富有思想的生命,是为社会负责,为学生的未来负责。思辨意识的培育是渐进式的,当贯穿在小学习作教学的始终。例如,以“珍惜”为主题的习作一文中可见,小学生只是生活的简单罗列,没有自己真实感性的体验,更没有自己对生活现象的思辨。作者说懂得珍惜的人才能得到更多,贪婪地索取只会带来永无止境的欲望,理由在哪里呢?贪婪的人或可能得到更多,永无止境的欲望不就是不断的得到吗?而“让珍惜进入灵魂”,于人于社会的危害在哪里?若不指出危害,又如何体现珍惜的价值?无法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冲击。

3、矫正行为:习作教学培育三种意识

3.1批判意识——彰显思维的理性批评意识牵引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理性思维的一种,属高阶思维。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审视生活,学会质疑思辨,彰显自己独立与理性的思辨。

3.1.1教学维度教师当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生活,学会不断追问。比如以“学习”为题,当引导思考: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样学习有意义吗?还有什么不足吗?我们又该怎样学习呢?这样,学生学会辩证思维,思想就不会平面或奴从,就有彰显独特、深刻。

3.1.2命题维度引导学生对中心词作辩证或深入的思考。如设题“那才是尊重”,或“我读懂了___(那眼神、话语、动作……)的含义”。当然还可以设计不同观点,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思辨。如,有人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有人说不生气就不会捍卫自己的尊严,捍卫自己的权利。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以“生气”或“不生气”为题,讲述自己的故事,写一篇记叙文。如此,学生审视生活,多角度思考生气,思辨其原则与前提、方式等不断引导,学生就有思辨的习惯与自觉,就能改变思维的奴性与肤浅,其思维品质就得以提升。

3.2寻知意识——牵引思维的纵深弗洛姆道:“‘知’,意味着由表及里地寻找事物的根本原因和观看‘赤裸裸’的现实。”习作中,则表现为认真冷静地审思生活,透析事件背后的文化、情感与本质等。

3.2.1教学维度教师当引导学生审思事件等的根源。如“变化”为题的作文:自己在忘记带回自己购买的洗发精,折回去要回,一路上忐忑,因为见证过这个店老板小气贪婪。到了店里陈述自己理由后,老板竟爽还给她。学生就当如下思考“变化”的原因:是对面又开了一家,店主有了竞争呢?还是店主欺诈顾客被工商部门处理过而改过呢?还是……

3.2.2命题维度设计题目时,可有意引导学生褫其表象,思辨根源。如设计“原来这样”“快乐的源头”“我读懂了他的那句话”“老师的秘密”等。当然,最好提供一个具体的背景,引导学生寻知思考。如习作:生活中,父亲一句话的背后是责任,妈妈提醒你的背后是牵挂,交警对路人挥手的背后是告诫,同桌成功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品味与思考自己丰富的生活,你也会发现生活中某动作某表情某现象的背后,或让你感动或让你深思或让你……请以“___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此,给学生思考的示例与方向,学生就不滞于表面思考,就有寻知思考的自觉。

3.3逻辑意识——演绎思维的缜密文章离不开逻辑的支撑,寻知意识与批判意识均以逻辑思维为基础。教师当引导学生涵育逻辑意识,让文章彰显缜密的质感。1命题维度可以设题“生活告诉我”“这不只是比赛”“尝试了才知道”等,引导学生思辨生活。就如“这不只是比赛”为题,当思考不断深入的话语逻辑:这不只是比赛,那还有什么?你是如何推理的?这样的推理合乎逻辑吗?等等。2教学维度引导学生涵育逻辑意识,当特别注意二点。一是表达的缜密性。关注思辨话题与话题内涵的一致性,确保文章思辨的清晰与深入;关注观点与材料的中心词的内涵是否同一;关注句子前后的因果、推理、层递关系等是否合理。二是理由的充分性。思辨结论的形成,当建立在充足的理由上。有一位学生习作“原来如此”,写在过生日这一天,和妈妈一同去领取蛋糕,感觉形状、味道极好,然后到后台看到制作过程,只见师傅一丝不苟地制作一道道蛋糕,恍然大悟:原来这蛋糕的精美,源自师傅的精益求精。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精益求精”制作一道道蛋糕,但此态度未必就是蛋糕的味道极好的原因。于是,学会思辨,就当不断反思追问:①观点可以从前面推出吗?②理由充分吗?③话语合乎生活逻辑吗?等等,如此不断反问,文章思辨就严谨而迸发强劲的张力。

总之,当负载时代的使命,小学习作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演绎生活,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辨,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实现思想生命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程杨.建构问学课堂,发展思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J.教书育人,201712.

2]王艳春.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语文建设,201903.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