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06期目录
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及其强化亲情教育的措施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亲情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关注小学生亲情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亲情意识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已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小学生亲情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家庭教育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学校教育要重视小学生的亲情等良好情感教育;社会也要为小学生亲情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及其强化亲情教育的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亲情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关注小学生亲情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亲情意识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已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小学生亲情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家庭教育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学校教育要重视小学生的亲情等良好情感教育;社会也要为小学生亲情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键词亲情亲情意识亲情教育

亲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最本性的自然感受,是人生最永恒的美好情感,是小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具体表现为亲人间的关心、温暖、支持、体谅、信任等等,是家族成员间血脉相连、代代相传的骨肉之情,是人类最原始、最自然、最朴实的感情。亲情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亲情方面的态度、感受、信念和情绪等予以关注、引导和深化,使其能正确处理亲人关系,充分感受亲人温暖,并具备一定的回报亲人的能力。

1、当前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及淡化的原因

1.1小学生亲情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长们对孩子的关爱达到了极限,千方百计为孩子提供最优环境。孩子长期处于安逸、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对家长亲人所做的一切熟视无睹,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会感动、不会感激、不会关心,自私、‘懒惰,不尊重父母长辈,对父母的爱不理解,甚至因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仇视父母等不良品质也随之而来。就目前亲情教育现状看,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上,重智轻德,重视知识技能掌握,轻情感、态度形成,忽视对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学生无法感受到应有的亲情,现出来。处在复杂情感中的孩子,很难体会来自各方面的情感。接收的多,只知道让大人了解自己,满足自己,而不去了解别人,关心别人,缺少换位思考,缺少角色体验,大人在教育孩子上常常以情感代替理智,迁就多,要求少;表扬多,批评少。这些都影响中小学生亲情感的形成。

1.2学校亲情教育与实际存在差距。在亲情教育过程中,学校是处于主导位置的,但目前的学校在亲情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表现在学校亲情教育实际与理论脱节。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学校只重视政治观点的教育和教条式的空洞说教,尤其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完成本学科的基本任务,不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培养,更不会关注到亲情的教育。魏书生曾在《家庭漫谈》中说:“孩子孝敬父母,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其次,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十分重视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亲情教育方面却缺乏对小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亲情观,面对父母的付出,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没有亲情意识,不懂感恩,正是学校在亲情教育上与实际脱离,缺乏正确引导所致。再次,亲情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从目前学校亲情教育的内容和材料看,有关亲情教育的教材比较少,即使有也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真正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触动学生心灵的比较少。虽然有些课程中涉及有关亲情教育的内容,但也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体会少,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实用性较差。

1.3社会环境不利于亲情教育。亲情教育的缺失与淡化,与社会大环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化导致人价值观的擅变,道德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小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思想容易出现混乱。ca亲情淡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其次,家庭变故、离婚率增长、再婚式家庭、单亲式家庭、夫妻分居式家庭、雇人代养、隔代抚养家庭等现象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一些凶杀游戏、暴力影视等的影响也不利于青少年亲情教育。此外,在应试教育指挥棒影响下,人们对教育认识不明确,家长和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眼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淡化了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

2、强化小学生亲情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重视小学情感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情感,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亲情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配合,更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从中国目前现状来看,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社会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为此,针对独生子女,在亲情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适度原则

在小学生的亲情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适当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亲情教育计划,不提过高期望,不搞过度教育,让他们在积极主动有趣的活动学习过程中,健康有序地发展。

2.2全面原则

在对小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中,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会孩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孩子与他人平等相处、谦和礼让的生活习惯,克服唯我独尊和事事占先的不良心理,树立起孩子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性格品质和生活态度。

2.3一致性原则

在对小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中,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老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坚决杜绝因隔代溺爱所导致的两面性和妥协性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之间只有默契配合、协调行动,才能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促进其自控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4民主原则

对孩子既不能过度纵容,任由孩子决定一切,也不能过度专制,包办孩子的一切。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为孩子创造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养成孩子宽容大度的道德品质。

2.5严格与慈爱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生亲情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溺爱,孩子如果从小在一种放纵的环境中长大,极易养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气。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慈”与“严”的结合,慈爱是教育的核心要素,缺乏慈爱的教育可能走向畸形,走向反面。但是慈爱只有建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面功能,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

2.6开放性原则

在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过程中,要多为孩子提供与周围人接触的机会,帮助孩子克服畏惧心理和闭锁心理,让他们有机会与周围人和同伴交往。这样,既能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还能使他们接受不同角色体验,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3、强化小学生亲情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小学阶段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分析,他们对人生的了解不甚明晰,有不少孩子不懂怎样去珍惜亲情,更不知道亲情在人生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时常对生活中特定感情的内涵感到一片茫然。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3.1家庭教育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对于父母来说,要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亲情教育,父母首先应注意到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他们是需要教育的,不经过长期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这种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能培养出“人”来,为此父母应做到:

3.1.1转变自身观念。家长要转变观念,一是消除家长专制思想,改变“我说你听”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家长与孩子既有“长幼”关系,又有“朋友”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有针对}h}地实施亲情教育;二是从孩子发展实际出发,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的思想,根据孩子身体、心理及能力等方面做到因人施教,在帮助孩子掌握知识基础上,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感情,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三是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决不可走极端。面对孩子,父母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即使在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为孩子做好榜样。

3.1.2联系生活实际,从小抓起。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为此应做到:一是明理,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懂亲情,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一个完善的人。通过为孩子将传统美德的故事,让孩子体会亲情,培养孩子的亲情意识;二要给孩子体验亲情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去触及孩子的内心。平时,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遇有为难的事情让孩子参与,一起想办法。久而久之,孩子的亲情意识、孝心会在其身上扎根;三是父母要起榜样示范作用。父母对祖辈的孝心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亲情行为一再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这样,亲情的种子才会播撒在孩子心里。

3.2学校教育要重视小学生的亲情等良好情感教育

小学生的亲情意识淡化,作为教师应该反思当前的社会形式、教育方式,意识到亲情的培养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

3.2.1树立正确的情感理念,认识到亲情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利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形式给学生讲有关亲情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亲情知识过程中,认识亲情的重要性,形成做人的道理,理解父母的艰辛和关爱,使他们学会感恩。时代发展到今天,父母的观念固然与子女有矛盾,这不是父母的错,无论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著、真诚的。老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学生处于崇拜的心理更容易接受亲情教育,融感情于教育,让学生在教育中形成正确的情感理念。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任课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回归生活是近几年来道德教育领域达成的共识之一,德育不仅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进行;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坚守道德,决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违背道德准则。使德育真正融入生活,对学生的亲情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2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学校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第一,亲情观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生病时的呵护、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细节,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将会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第二,亲情沟通。父母与子女产生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子女与父母心理上的距离;第三,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学校应抽机会让学生和父母互换角色,体验生活,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的艰辛与不易;第四,亲情回士凤‘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引导孩子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让孩子明白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亲情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让学生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

3.2.3争取家长配合。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和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布置了亲情作业,可是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去做,慢慢地孩子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却未想过回报,这样学校的亲情教育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作为家长,都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虽然,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起关键作用,但任课教师和家长也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要全力配合班主任,主动联系做好孩子教育工作。只有家校联合,才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2.4形成正确评价。在教育大环境下,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对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不要片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重要的是要全面评价学生,特别是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评价。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要进行亲情教育,教育者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切实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责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教育者自己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

4社会也要为小学生亲情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对社会来说,提供一个良好的亲情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温馨和睦的家庭越多,我们的社会就越美好。政府要加强文化设施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小学生亲情教育,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政府部门一定要将文化设施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下拨,购置图书和电子阅览物品,投资到文化、体育公益事业,建好文化馆、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和体育馆舍,让小学生在双体日和课余有体闲、健身的活动场所。同时,作为社区也要针对本区实际开展有益于家庭和睦、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学生成长的各种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总之,亲情教育是一个平常而又严肃的话题,它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亲情教育的成败,对个人历程、社会公德建设、国家安定团结、民族优良品质的继续发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亲情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